[免费试读] 一天世界会员通讯:iOS 10 版 iMessage 测评

有道是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那张白纸应该是没有线格的。

退一步说,对于有线格的笔记本,妳也可以不按线格写、画。

建筑师库哈斯在《癫狂纽约》里说,纽约城市规划的网格系统虽然是一种「二维秩序」,但它「歪打正着地促成了营造三维空间无政府混乱的自由」。笔记本上的网格也是如此。横线或方格是秩序,老师或许会强迫妳写在线内,但只要愿意,就连小学生也能不费吹灰之力打破这种秩序。比如这样

在计算设备上这并不容易。网格在屏幕上的权力要大得多。一行字就是一行字,不能想往哪写就往哪写,想往哪画就往哪画。妳也不能随便往一行字里插入别的东西,比如一根中指。「但妳可以放在一行末尾呀。」但我只能放在末尾。屏幕上没有三维,曼哈顿城市空间的无政府混乱,无法为计算设备上的无政府混乱提供蓝图。

两年前 Doug Engelbart 逝世,Bret Victor 写了「A few words on Doug Engelbart」。他说,人们在因为错误的理由崇拜 Engelbart。他引导我们看一九六八年那著名的「Mother of All Demos」视频里关于实时协作的部分

一位远程协作者 Bill Paxton 的脸出现在了屏幕上,Engelbart 和 Paxton 开始对话。

「哦!」妳说。「就像 Skype 嘛。」

接着,Engelbart 和 Paxton 开始同时编辑屏幕上的文档。

「哦!」妳说。「就像屏幕共享嘛。」

不,完全不像屏幕共享

仔细看,屏幕上有两个光标。Engelbart 和 Paxton 各自在控制自己的光标。

「哦好吧,」妳说。「他们一人一个光标,而我们今天屏幕共享的时候是两人争一个光标。这是细节而已,基本上还是一样的东西。」

不,不是一样的东西。完·全·不·是。妳误解了他设计背后的意图。对于一个研究系统来说,意图是最重要的。

Engelbart 对未来的想象从一开始就是合作式的。他希望人们在一个共有的心智空间里协同工作。他的整套系统都是围绕这个意图设计的。

iMessage 是滞后的。所有 IM 都能发语音的时候它还是不能(直到今天都有人不知道 iMessage 其实可以发语音)。在 iOS 10 里,iMessage 增加的功能全都是别家的老黄历。但这是苹果,苹果从来不介意滞后,只介意粗鄙。

二零一二年左右,LINE 推出了大大的表情贴纸(sticker)。表情居然可以那么大!我们蜂拥而上,和 LINE 一起证明了贴纸这种东西居然可以卖钱。哆啦 A 梦的,Hello Kitty 的,怪医黑杰克的。在那之后,表情贴纸再没给过我们惊喜。

直到 iOS 10。

怎样才能更好地用贴纸来表达情绪?这想必是萦绕在 iMessage 设计师们脑中的问题。从古到今,IM 软件的白纸都是一张线性列表。新信息在下,旧信息在上,鱼贯而出。如果列表上已经有了七条信息,妳要在第八条用表情贴纸回应第三条,只能期待接收者自己回去看第三条,然后再回来看第八条。Telegram 和微信[1]对此的解决方案源自电子邮件的引用格式。把第三条复制过来,前面加上一小条竖道表示引用,然后再显示第八条。这很不错,但仍然意味着对列表和网格的臣服。

在 iOS 10 的 iMessage 里妳当然也可以用传统的方式发表情贴纸,但妳还可以把贴纸从底部拖动到之前的某条信息上。任何位置。妳可以用一只吃爆米花的猫,一颗超级马里奥里的蘑菇,一颗爆炸中的死星和一个R2-D2 机器人把对方的整句话遮住。这是彻底的无政府状态。

IMG 6511

FullSizeRender 1

顺序线性发送表情和拖动表情覆盖旧信息的区别,就是一个光标和两个光标的区别。iMessage 设计师的出发点是:几个人在一张共有的白纸上笔谈,会希望怎样用表情?显然,如果是一张网格系统可以被随意破坏的白纸,大家绝不会老老实实地待在格子里,更不会从上到下地乖乖按顺序谈。这才是人类谈话的方式。苹果的工程师强按着软件的脑袋让它就范。在 iOS 10 的 iMessage 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 Bret Victor 口中 Doug Engelbart 的设计意图。这是很小的细节,距离 Engelbart 的理想当然还很远,无法打破的秩序当然也依旧存在,但这已经是数字即时对话系统里罕有的自由体验:两个(或多个)人类,不必屈从于既定的列表式结构,自由地互相往对方脸上抹奶油和泥巴。

这才是 Designed in California 的真谛,也是 California 的真谛。它在电脑界有悠久的传统。一九八七年,天才程序员 Bill Atkinson 在解释他为苹果开发的神作 Hypercard

‘It’s kind of the freedom to organize the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how things are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not just according to the next card in the list.’((希望能让人)根据信息之间的关系来组织信息,而不是仅仅根据列表里下一张卡片是什么。)

Hypercard 带着象征意义死了,但它的精神已在万维网中转世。如今,我们在 iOS 10 的 iMessage 里看到了它的幽魂。


  1. 奇怪的是微信只有电脑版有此引用功能。  ↩

本文系二零一六年九月十四日《一天世界》会员通讯。会员通讯是《一天世界》会员专享的福利之一,若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成为会员(每周五篇会员通讯,这里是往期通讯摘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