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读] 一天世界会员通讯:Dash 罗生门

「由于检测到这位开发者的两个账号和廿五款 app 里出现了近一千条虚假评论,我们删除了这些 app,并停用了这些账号,」苹果发言人 Tom Neumayr 周一对 The Loop 表示。「停用账号前,我们对该开发者给予了警告,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未能成功。对于在评分和评论上有作弊行为的开发者账号我们会给予停用处理。为保护所有顾客和开发者的利益,我们一向严肃对待作弊问题。」

如果你是文中的这位开发者,会怎么办?重点关注苹果的知名科技博客 The LoopiMore 都刊发了这段声明。在此之前,你已经通过博客告诉大家自己的苹果开发者账号由于恶性刷评论的罪名被苹果关闭,且不可上诉。你说这是莫须有,大家也基本相信。毕竟,你的软件解决了真实存在的需求,你的顾客也是比较愿意和善于在网上说话的一群人。正义在你这边。

可是苹果发放给媒体的上述声明改变了这一切。「苹果这么大的公司,不致于凭空栽赃一名小开发者吧。看来这人的确有刷评论,之前居然还不承认!」公众会这么想。

于是,你被迫在博客上说出了之前没有说的信息:三四年前,你用自己的信用卡帮一位亲戚注册了苹果开发者账号,还把自己的几台旧设备借给她当测试机用。刷评论的是她,不是你。但由于使用了同一张信用卡也共享了设备,在苹果眼中,她的和你的开发者账号是有关联的。亲戚作弊,你跟着遭殃。你说自己原本完全不知道此事,苹果在关账号前也没联系过你。但是,苹果和你通了电话,告诉你只要在博客上发一个帖子,把事实说清楚,账号就可以恢复。你按照要求写了帖子,并按照要求把帖子发给苹果审核。可是就在你等待审核结果的时候,苹果向媒体放了话。你不能再等,不能让用钱包和键盘支持你的社群认为你是个骗子,于是,你上传了和苹果的最后一通电话的录音

这就是编程文档阅读器 Dash 的开发者 Bogdan Popescu 的罗生门。目前他的苹果开发者账号依然没有恢复。

The Loop 的帖子作为新闻稿件完全不合格。以如今爆料驱动的科技新闻站的惯常做法而言,上周的新闻,本周收到了苹果的正式回应,如果不第一时间发布,别家肯定要抢先了。这种想法谈不上多高尚,却也可以理解。但是,Popescu 在上周的博客文章里已经透露账号被停用的原因是苹果认为他在恶性刷评论,同时他也明确否认了这点。所有这些,The Loop 的记者 Jim Dalrymple 不会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发稿前联系 Popescu 本人求证就是基本的新闻操守。Dalrymple 要么没有求证,要么是求证未果后在稿件里没有向读者说明。两种做法都是不可接受的。

更致命的是 Dalrymple 把苹果发言人单方面的话当成了「证据」。再读一遍本文开头的引文,那里面只有判决,没有丝毫证据。但 Dalrymple 却是这么说的:「……开发者否认了(刷评论的指责),但苹果有证据。」

可以想像 Popescu 看到这篇稿件时的愤怒——假如他确实没有刷评论的话。

目前为止我愿意相信 Popescu,愿意相信他是那不靠谱亲戚的牺牲品。在这个前提下,我认为他对此事的处理欠妥。

Popescu 和苹果的电话不只一通,我们只听到了最后一通的不完整录音。在这份录音里,苹果的工作人员语气坚决,不容分说,而 Popescu 的英文表达并不流利,一路被对方在气势上压制,语气中带有明显的无奈和疲惫。从表面上看,很容易把这段录音理解为可怜的独立开发者被放上了砧板。

但如果仔细听录音内容,双方的意图就不是那么容易确定了。了解大企业机制的人会知道电话里那位苹果员工只是在执行上级命令。上周末事件爆出之后,负责 App Store 的苹果高级副总裁 Phil Schiller 对媒体表示自己正在介入调查。在电话中苹果员工强调「Phil 希望能和你一起解决此事」,已经是明确的信号:这不是我能说了算的,我只是传话而已。传什么话?苹果不希望在这件事上形象受损。具体而言,苹果要求 Popescu 用一篇博客文章说明以下几点:

一、你的账号和账号乙是关联在一起的(the accounts are linked);

二、账号乙有恶性刷评论行为,因此苹果将其关闭,而由于你的账号和账号乙关联,它也被一起关闭了;

三、你正在和苹果一起解决此事:取消两个账号的关联,并让自己的账号及软件重新上架。

这是一个双赢的方案。Phil Schiller 是苹果的公关大总管,他的目的是要让苹果形象上不失分。Popescu 作为一个卖得不错[1]的独立软件的作者,他的唯一目的应该是让 Dash 尽快重新上架。按照上面的方案,苹果可以显示出善待独立开发者,积极解决问题的形象,Dash 经此一役知名度将提高,并将在 App Store 里重见天日。

或许在 Popescu 的理解里「linked」这个词包含「我对于账号乙的恶性行为也有责任」的意思,或许他只是对整件事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或许他那天只是心情不好,总之,他在电话里不断重申自己的清白。「无意冒犯,但我是这么想的,」他说。「我对于另外那个账号没有控制权。你们让我为那个账号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但在我看来,我没有做错任何事。」

或许 Popescu 的态度让苹果觉得他心中的怨气会致使他把事情进一步闹大——在那几通电话之前,科技新闻站点和苹果开发者社群基本都站在 Popescu 一边,或许是 Schiller 的手下为了贯彻老板的意图,向媒体发放了绝对不会让苹果难看的声明。不管怎么说,那段文字确实把 Popescu 逼到了绝境,而它又是如此滴水不漏。「这位开发者的两个账号」这一措辞在 Popescu 看来大概很不公正,但它在逻辑上无懈可击:用同一张信用卡注册的两个苹果开发者账号,当然可以被视为持卡人的两个账号。(这里有一点美国特色。在美国信用卡不仅普及,很多时候还是身份认证工具,例如在网上买了电影票,到场时出示同一张信用卡方可领取。)

在我看来,Popescu 最理想的做法是在电话里不进行任何辩驳,语气确凿地答应苹果的要求。在不对双方作任何预判的前提下,Popescu 的闪烁其词可以解读为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上的问题,但也可以解读为「心里有鬼」。就算是在苹果出人意料地向媒体发布声明之后,无论多么愤怒,Popescu 也不应该用公布电话录音的方式来泄愤(何况这里还有伦理甚至法律上的问题)。他完全可以把借信用卡给亲戚用的事情告诉大家,说明作弊的不是自己,并且表示正在积极配合苹果解决此事,确保 Dash 尽快上架。如前所述,这是对双方最好的选择。

目前为止,此事仍有诸多疑点,包括:

  • 苹果在关闭账号前究竟有没有通知两个账号的主人?还是只通知了其中一个?哪一个?
  • 苹果对于「关联账号」的定义是什么?信用卡是唯一标准吗?
  • 苹果对于恶性刷评论的定义是什么?开发者可以评论竞品吗?可以评论自己的软件吗?
  • 苹果规定如果开发者以个人身份注册开发者账号,那么在 App Store 里「Seller」那栏必须是开发者的真实姓名。换言之,如果用一张信用卡申请了两个账号,那么两个账号的 Seller 应该是同一个人。这种情况下,Popescu 的亲戚难道也是以 Bogdan Popescu 的名义在卖软件吗?
  • Popescu 说的这个亲戚真的存在吗?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二零一一到二零一二年间存在过一个 Seller 为 Bogdan Popescu 的软件 moveAddict,在这里可以看到 Popescu 在二零一零年曾经用他的 Twitter 账号 @kapeli 推广过 moveAddict。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会在未来几天浮出水面,或许不会。但可以确定的是 Popescu 目前的状况不太有利。

待续。


  1. 他在二零一五年初贴过 Dash 二零一四年的账单,但那篇文章已被删除。在一三六期《IT 公论》里可以看到痕迹。

本文系二零一六年十月十日《一天世界》会员通讯。会员通讯是《一天世界》会员专享的福利之一,若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成为会员(每周五篇会员通讯,这里是往期通讯摘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