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世界》会员通讯「Pro」后续

我在昨天的《一天世界》会员通讯「Pro」里试图说明苹果从来都不是在为 pro 用户设计电脑,以及 pro 用户对于新款 MacBook Pro 的不满——尽管从个人层面完全可以理解——反映出的是一种和真 pro 相反的消费主义倾向:

……如很多人说过,专业意味着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均衡的产出。工具的稳定是产出稳定的前提。如果没有什么特别好的理由——甚至已经有了足够好的理由——pro 并不想,也并不需要折腾工具。而个人电脑革命的目标之一就是提供更好的工具给大家,换言之就是换掉现有的工具。

……

苹果卖的不是专业工具,而是功能强大的玩具。玩具也能做专业工作,这是当代社会的「当代性」的本质。仔细看看 Bret Victor 的 Twitter,看看他所信奉的价值观,就会知道他参与了原型设计的 Touch Bar 是多么顺理成章。Victor 视自己为 Doug Engelbart (1925–2013) 那一代电脑先锋的精神后裔,他们关心的是「易用性」和「人性化」这些如今已经泛滥的概念,以及「感觉」这个受益于全球化、自我感觉良好的「geek 群体」避而不谈的东西。这个群体的用户似乎已经忘记,把她们吸引到 Mac 生态圈的正是感觉,而不是可选配的 32 GB 内存。功能强大的玩具,让部分「一般用户」变成了 pro,这才是苹果的大功德,这才是只有苹果在做的事情。对性能不知餍足的用户,永远可以去购买其它品牌的工作站。

这里提供另外三个人的相关看法,一是安全专家 Jonathan Zdziarski 认为 16 GB 对大部分 pro 用户够用

结论:要耗尽全部 16 GB 内存很不容易,除非妳运行了很多写得很差的软件在狂吃内存,或是启动时自动加载了一堆大而无当的东西,或是要做非常高端的视频剪辑工作。

二是 John Gruber 挖出的四年前十三寸 MacBook Pro 遭到的批评

硬盘太小,内存太少(而且无法升级添加),没有独立显卡,处理器只有双核……这不是专业级设备,更像一台升级版的、更重的 MacBook Air。它卖这个价格是太高了。

还是如昨天的通讯所说:苹果在哪个次元里以跑分著称了?

三是 Chuq 对于接口的看法

转接线起到的是定制这台电脑的功能,部分用户需要这些定制,但大部分人不需要……我的上一台笔记本有一个电源口,一个 SD 卡槽,三个 Thunderbolt 口和两个 USB 口。四年来,我从来没用过 SD 卡槽,用的是电源口,一个 Thunderbolt 口,偶尔会插一条 USB 线进去。那么,这台设备有一半的接口我从来不用,但我仍然要为它们付费,因为它们是内建的。

转接线的逻辑就在这里:所有用户都要为一个只有 5% 的用户用得到的功能付费,这合理吗?10% 呢?一个功能要成为多少用户的需求,才有理由把它内建到机器里,让所有购买这台机器的人为之付费?

还是那句话:真 pro 是不怕用户体验差的

如果您对「Pro」这篇通讯有兴趣,请点这里入会。新入会的朋友可以免费收到上一篇通讯。

(《一天世界》是完全由读者付费支持的独立媒体,我们不接受任何广告,更加不接受软文。如果您喜欢这里的文章,请考虑成为《一天世界》会员(每周五篇会员独享的通讯,这里是往期通讯摘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