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弃用谷歌

从谷歌搜索和 Gmail 开始,我已经当了谷歌十几年的用户。现在我开始逐步弃用谷歌的产品。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讨论为什么(简单说,我不喜欢广告——任何广告,也不喜欢用注意力和私人数据换取免费服务——哪怕是优质的免费服务)。如果妳也有类似的想法,我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够提供一点参考价值。

可以想象,在某些读者心中我会慢慢变成那个「一会弃用微信,一会弃用谷歌,看他什么时候弃用互联网我们就清净了」的人。可是为什么不?离不开某个互联网产品为什么是更好的人生状态?如果花时间为身体排毒是值得的,那么为上网习惯排毒同样也是值得的。至于毒的定义,每个人都应该仅为自己操心。

Gmail

若妳并不想用自己的域名邮箱(例如《一天世界》的反馈邮箱 yitianshijie@ipn.li),并且有 iOS 或 Mac 设备,iCloud 提供的 @icloud.com 邮箱应该是最简单直接的选择。(按:本文最初声称「即便不用任何苹果设备,也可以在 icloud.com 注册 Apple ID,然后便会拥有一个 @iCloud.com 的邮箱。」感谢读者指出,这是错的。用浏览器在 icloud.com 新注册的账号只能用通讯录、Notes、Pages、Numbers 和 Keynote。iCloud.com 邮箱仅为 Mac 和 iOS 设备的用户提供。)

若并非苹果用户,网上也可以搜到很多免费电邮服务。我听不少人夸奖微软的 Outlook 邮箱,但基本没用过。另一个选择是主打安全、位于瑞士的 ProtonMail。它目前的问题是不支持第三方客户端,且 Mac 上暂无客户端。

如果想用自己的域名,FastMail 是很好的选择。价格看这里

如果一定要用国内邮箱(最好别用),我听说 QQ 邮箱是相对好的选择。因为用 QQ 邮箱就把妳简历扔掉的人不可交。

缺点:如果妳喜欢在浏览器里处理邮件,Gmail 的网页介面目前仍然无敌。弃用 Gmail 也意味着无法再享受和其它谷歌服务的整合(例如订机票后谷歌日历里自动出现行程),但对于已经打算尽量弃用谷歌的人应不是问题。此外,在不做任何额外设置的情况下,Gmail 的反垃圾邮件机制也鲜有对手。

谷歌日历

我是轻度日历用户,切换到 iCloud 日历对我没有任何损失。

缺点:无。

谷歌搜索

一年前已换用 DuckDuckGo。在 Chrome、Firefox 以及 Safari 里都可以把它设为默认搜索引擎。

缺点:目前 DuckDuckGo 搜中文和日文内容的能力较差,需要用回谷歌时,在关键字后加上 !g 即可换用 encrypted.google.com 搜索。

谷歌地图

国内显然是高德地图(百度?想都别想)。当然还有苹果地图。国外基本只有苹果地图一个选择。

缺点:连旧金山的 Uber 司机都会开苹果地图的玩笑了。过去几年它是在进步,但能否完全依赖它,大概依然取决于妳住在哪里。我需要用一段时间再回来报告。

YouTube

无法放弃。而且 YouTube 的推荐算法我还是佩服的。如果我用得多一点的话会考虑付费用 YouTube Red 去除广告。

Google Voice

暂时无法放弃,我需要一个相对可靠的虚拟号码。

Google Translate

我对它原本没有任何怨言,直到有一天我把一本日文杂志封面的话打入其中翻译后,在日本亚马逊首页看到了这本杂志。两者可能有关也可能无关,但我已经打算转用微软翻译试试了。

Chrome

我本来就以 Safari 为主力浏览器。第二浏览器换成 Firefox 即可。总体而言,Chrome 没有什么特别吸引我的地方。Mac 上 Safari 更加省电,下一代操作系统 High Sierra 里的版本还会增加防止跨站追踪的功能(效果如何有待观察)。很快就要上线的 iOS 11 里的 Safari 的滚动效果更是已经和原生软件一致,更加没有特地下载 Chrome for iOS 的理由。

Windows 是另一回事。我会推荐任何 Mac 用户换 Safari,但无法摸着良心向 Windows 用户推荐它,或是 Firefox。

缺点:本文里提到的谷歌产品中,Chrome 应该是很多人最难放弃的。对此我并不同意,但完全理解。对于前端工程师可能难度最大。虽然 Safari 也有一套开发者工具,但我遇到的工程师全都在用 Chrome 的那套。

其它产品

Google Drive, Google Docs, Google Photos, Google News, Google Wallet 我都只浅浅地用过,所以也谈不上弃用。出于工作需要,本文中提到的所有谷歌产品我都会留着观察。但整体而言,谷歌的大部分产品于我已经不是离不开的了。

点此在《一分世界》收听本文语音版。(需要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