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之道与魔

知乎近期广告数量显著增加,怨声载道是意料之中,这种理性积极的声音也是意料之中:

……很多产品在这一点上的态度是虚幻的,认为广告和用户体验相悖,其实更长远来看,有了正向循环的收入,才有力量创造更好的体验。统计意义上,用户不用一个产品,不会是因为广告,只会因为产品提供的价值不够,当然就个案来说,用户的感官会有影响,在产品里应该留有这样的出口,让极度抵触的用户有方式绕过,又不影响整体的收入。

看够了这种话。一方面因为它是废话:有谁曾经幻想过知乎可以永远不接广告,不增加广告的数量?又有谁真的认为以知乎的体量和业务模式,可以真的靠用户付费实现盈利与持续增长?但更重要的是这段话的正确性,以及这种正确性后面包含的令人沮丧的实用主义思维。

「极度抵触广告」的用户可以绕过,其她人就忍着广告吧。没办法,现实如此,大众愚昧。对于企业,生存是第一位。

从不怀疑大众愚昧,但如果妳的决策在强化这种愚昧,最终大家都没什么好日子。Why can’t we have nice things in China?

用户不用产品是因为提供的价值不够?让用户意识到广告长期对人的心灵损害是不是更大的价值?到这里,「商业世界是残酷的」云云马上就要出来了。

我没有答案。但我绝不接受把上面那套理性、正确、积极的道理当作人生唯一选择。面向需要咨询服务的客户时,这是合情合理的说辞。但回到身为人的一个个知乎用户,我们有比实用主义更高的期许。

或许知乎应该提供付费去广告功能(即上述引文说的「出口」之一种),或许计算之后发现这样做得不偿失。无论如何,人类讨论问题没必要也不应该用咨询师和产品经理的思维。

身为用户,如果真的在乎知乎——或者说在乎有一个自己愿意待的智性线上交流空间,就不要自动代入义务产品经理的角色。不要问「提供付费去广告功能对知乎有没有长期好处」,应该问的是「我是否希望在知乎看到更少的广告,并为之付费」。不管产品采用何种商业模式,最终成就它的都是妳们付的钞票或点击的广告。

有的广告内容很下贱,但广告本身并不「邪恶」。然而它和 Facebook 一样,在善意的驱动下造成了恶性结果。这里的善意,是对人性的拍拍、摸摸、呼呼。人性很舒服。人性没有在做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在我看来,从个人层面对抗广告很容易,因为要素是妳本人可控的:对抗广告就是对抗随时随地满足欲望——包括「匹配得很精准」的欲望。仅此而已。

当产品经理努力深刻理解人性时,妳就应该往更深处进化自己的人性。经理可以钻研产品之「道」,但妳要当魔。

点此在《一分世界》收听本文语音版。(需要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