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ertHuang314 在啁啾会馆说:
我现在完全理解为什么 Donald E. Knuth 后来会连 email 都不使用,专注在写书上面。写书或写文章真的需要这种全神贯注的环境。
(关于 Knuth 不用电邮的故事请看他本人现身说法。)
写完昨天的会员通讯「反信息流的《全球目录》」后,我重新想了想专注的问题。过去十年有各种帮妳集中注意力的写作软件,很多人也主张工作时关闭 Wi-Fi 或拔掉网线。书写时需要专注自不待言,但作为和书写行为一体两面的阅读,却需要尽可能地发散和花心。发散指的不仅仅是阅读的范畴,也包括模式。发散的阅读是非线性的,也几乎必定是不专注的。《全球目录》(Whole Earth Catalog)的版式就在鼓励这种不专注的阅读。寺山修司的这张照片也是。Steven Pinker 在接收采访时也说,读的时候像仓鼠,「收集各种引文、漫画、文化典故、数据集、数以百计的文章和书籍。」
在《The Democratic Surround》一书里,Fred Turner 提到包豪斯学校不为人知的一面:
……László Moholy-Nagy 的「新视觉」和 Herbert Bayer 的「视线场」技巧为那些弘扬美国精神的人解决了问题。法西斯式的传播像是一种工具,把个体塑造成单一、缺乏思考力的集体,而包豪斯学校主张的观看模式则是为相反的目的而设。和学校初期的课程设置一样,这种观看模式要求个体去看一系列的图像,并在自己心中将它们拼合成形。这个过程令她们革新了自己破碎的精神状态,而且还有可能革新社会。对 Moholy、Bayer 以及 Walter Gropius 而言,艺术创作所涉及的技艺能够营造一种特殊的环境,让人们以更彻底的个体化方式体验她们自己,同时又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引文中的链接系引者所加。)
Moholy-Nagy 等人关心的是新媒介怎样令人类接收信息的管道变成「平行多管道」。这是全屏软件和软件窗口平铺在屏幕上的区别。最典型的单一管道就是电视和微信朋友圈,而平行多管道在今天已经买少见少。用 Tweetbot 实现的啁啾会馆多栏介面算是一个:

平行多管道有什么好处?简单来说,单一管道更适合洗脑。这和富媒体无关,和单一声道有没有遭到精神污染同样无关。形式上的单一管道最容易让阅读者进入「flow」的专注状态(flow 这个英文词几乎可以 map 到「刷」这个汉字上了),平行多管道则强迫妳不停转换语境,建立横向联系,比较不可比的事物,穿透次元壁。这里的关键在于妳必须同时看到两种以上的异质信息,因此电视虽然可以不停换台,仍然是典型的单一管道媒介。微信朋友圈、Facebook News Feed、知乎想法、即刻动态、Telegram 频道都是。智能手机开启的「一屏一软件」模式可谓是任何卖家的最爱,不论她卖的是商品还是思想。至于啁啾会馆,我们要感谢有 Tweetbot 和 TweetDeck 这样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