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够不到的地方

于欣烈

记得当年我是被那批选秀歌手教育过的。瞧不起李宇春唱功喜爱张学友的人,并没有在歌神身上花多少钱啊。反倒是李宇春的歌迷购买力惊人。所以当时李宇春就是市场意义层面的巨星。

这里的暗示是错的。李宇春和张学友的例子完全不能说明「在音乐艺术上价值较低但普罗吸引力较高的作者,其受众的消费意愿更强」。虽然有断章取义的嫌疑,但我相信很多读者会从于兄的话里得出这个结论。

原因很简单:不能拿李宇春时代的歌迷对张学友的消费意愿和对李宇春的消费意愿比。一九九零年代的香港张学友歌迷的消费意愿低吗?

流行的意思是很明确的,什么火听什么,什么火消费什么。这一点不会改变。重要的是,比如,一九七零年代的流行和二零一七年的流行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一定要做价值判断,一定要分个高下,不然我们和 Marketing Director 有什么区别?迟早会无奈地陷入犬儒泥沼。

我也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李楠兄一向持此论,罗登兄大概就是无奈的一员。我赞美「洗剪吹」。这和我自己愿不愿意打扮成洗剪吹风格毫无关系,亦无矛盾。洗剪吹代表着向上的努力,跳起来够够不到的地方。去日本理髮师的店里剪头的上海中产阶级只是努力做到和优质标准一样。我是生活向上委员会巢鸭支部部长。

不要忘记寺山修司是来自东北的乡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