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内容输入

林文月讲述自己七十年代翻译《源氏物语》的经历:

在长达五年半的译事期间,以上所举六种版本,以小学馆版古文为中心,其余各种日文、英文版本,或竖立于小型书架前,或摊开在桌面上,重重叠叠占据了整个书桌,构成翻译《源氏物语》的组合。这期间,我教书备课所需各类资料、论文撰著的种种书籍、散文及传记写作的稿纸、给远方友朋的信笺,乃至于家庭宴客所拟的菜单等等,都是压置在看似零乱实则有秩序的《源氏物语》组合之上所写的。我未敢轻易破坏这个庞大的既定组合,那段时间里,只要生活中能够觅得些许空闲,便随时接续投入译注的工作。有时为了翻译一行文字或一个词汇,细读原文,查阅注释,比较英、日各家译文,斟酌再三而仍不得要领时,也曾深感遗憾未有中译本可资参考依赖。

这是「不够大的手机,不够大的电脑」的又一典型案例。林老师所谓「未敢轻易破坏这个庞大的既定组合」,正是 John Siracusa 一直强调的「Spatial Finder」概念。每个内容容器的位置要绝对固定,同时在用户的视域空间内又要容纳尽可能多的内容容器。这种输入管道的并行性和多样性对于某些类型的创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电脑和移动设备很擅于支持「重重叠叠」的容器(窗口),但在林老师的上述画面中,我们感受的主要意象是平铺(「占据了整个书桌」)的内容容器。宥于大部分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屏幕尺寸,我们很难构建这种「庞大的既定组合」。或许一个电脑加两台 iPad 是比较合理的搭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