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一看理想新作:昭和歌谣——二战后的日本流行音乐

昭和歌谣——二战后的日本流行音乐

这里

本节目在看理想独家播出,点这里下载看理想 app 后即可购买收听(支持 iOS 和安卓)。

这是我继「作为乐器的录音室」后为看理想制作的第二个节目。这次的主题是日本昭和时代(1926–1989)的流行音乐,即所谓「昭和歌谣」或「昭和歌谣曲」。在令和即将到来之时,我们一起聆听昭和。

流行音乐在日本的位置是特殊的。在 J-pop 一词于一九九零年代出现之前,日本用歌谣曲指代流行音乐。但二战前更普遍的词是「流行歌」。从流行歌到歌谣曲这个用语上的变化,反映了日本人对于流行音乐的重视和正视。无论中文还是日文,流行都暗示着肤浅、功利、和短命。但这并不是 pop 或 popular 的意涵。如果要在英文里找流行一词的对应,应该是 fad 或 fashion。Pop,按照 David Hepworth 的说法,是动词而非名词。或许可以把它译为「跳」:

如果音乐家无法让曲调 pop 出来(make the tune pop),那么所有元素——歌、歌手、乐手、以及我们无知地概括为「制作」的那一箩筐技巧——都只是棺材板上的死尸。

据说是以提升国民文化素养为己任的日本国家广播机构 NHK 提出了歌谣曲一词,作为流行歌的替代说法。和许多日本的概念一样,歌谣曲在不同时期指的是不同的东西。一九九零年代(平成)以来,它更随着日本人对昭和时代的怀念,成为一个涵盖范围不断扩大的词汇。更重要的是,歌谣曲一词开始带上价值判断色彩。很多时候它代表着对 J-pop 时代日本流行音乐的不满,以及对消逝的辉煌年代的向往。鄙视链是一种可鄙的存在,但歌谣曲爱好者鄙视 J-pop 爱好者是常有的事。

但我们不可能怀念昭和歌谣曲。从流行文化史的角度看,日本流行音乐随着战后美国流行音乐最灿烂的时代——一九六零和七零年代——平行成长,形成了极其丰富复杂的面貌。对此,中国人是全面缺席的。我们错过的不只是昭和歌谣本身,还包括在一九六零/七零平行宇宙里的中国可能发生的一切:披头士访华演出,本土乐队狂潮,早期音乐教育呈现完全不一样的面貌,音乐在国民文化生活中完全不一样的地位,等等。就算到了一九七零年代后半,香港歌手开始频繁翻唱昭和流行歌曲,其数量和类型都只占昭和歌谣总量很小的一部分。中国一九七零年代末开始出现流行音乐,但由于信息不畅,直到二十一世纪才慢慢和世界同步。彼时,音乐无论作为一种商业模式还是文艺形态,都已经开始了漫长的衰败过程。

这种错位反而让我们有更自然的立场将昭和歌谣曲视为 high art,而非「散发着大叔味道的老掉牙歌曲」。可以很有把握地说,无论妳已经是大叔大婶,还是妳的大叔和大婶,大都没有亲身经历过昭和盛世。对我们而言,昭和歌谣和李斯特、萧邦的作品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是一个我们未曾经历的时间和空间中的产物。在这个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看待号称可以将我们瞬间摆渡到另一个时空的虚拟现实技术的时代,我们应该记得,走向未曾经历的时间和空间,是艺术这种人类发明的自娱活动的本质目的。

我经常想起荷兰作家 Ian Buruma 在《A Tokyo Romance: A Memoir》里回忆日本戏剧大师唐十郎的话:我把整个日本看作一个部落。部落者,「部落民」之部落也。在前现代日本,从事某些和死亡相关的、被视为不洁工作的人遭受着制度性的歧视和唾弃。部落民指的就是这些人的后代。把传统文化保护得如此之好,漫画、美食、时尚、和宅文化被各国爱戴的日本,怎么会是地球上被人唾弃的部落?「这听上去完全荒诞,」Buruma 写道。「但唐十郎还是切中了某种真相:被唾弃的贱民和被选中的子民——在一九三零年代和四零年代初期的伪宗教政治宣传鼓动下以天照大神后裔的身份占领亚洲的那群人——的区别其实并不是很大。而在当时,那正是区分日本人(作为一种人,而不是一个个人)和其他人的东西。」站在今天的角度思考,我们可以说日本在文化上的软实力坐实了唐十郎的话:恰恰因为日本是「如果喜欢『二次元文化』就会很爱的地方」(二次元文化可以替换成很多别的东西),对于无此爱好者,日本就成了身分不明的所在。日本是偏安的,特殊的。日本人通过自我他者化让日本成为了所有人的完美他者。完美的他者必定是一个部落。

部落化难道不就是今天的现状?再也没有任谁都不可能没看过的书和电影,再也没有国民级歌谣曲。无论多么火爆的文化产品,都能找到一大群人不知其存在。或许所谓的地球村理论正应理解为信息技术让地球分裂为无数个小村庄,而不是聚合成一个大村庄。在这一点上,日本当然又走在了前面。

一九八零年代初,日本出现了名叫「幻之名盘解放同盟」的组织。这个名字正是来自一九四六年成立的、为部落民争取平等权益的「部落解放同盟」。正如人的基本权利不应被出身限制,幻之名盘解放同盟主张那些因为产量稀少等原因,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机器中被撇在角落无人问津的精彩唱片(幻之名盘——只曾听说但从未得见,如梦幻泡影般的名盘)也应有被放到唱盘上播放的平等权利。这说明在一九八零年代初,日本流行音乐已经生产过剩,以至于有心人可以去挖掘被忽略的沧海遗珠了。今天,生产和供给过剩是所有文化产品的共同点,而最新的和当下的最值得听,成了许多人不假思索的结论。因此,我在这个节目里做的事大概也可以视为一种类似意义上的解放。我希望如此。

本节目共三十集,每周一、周三更新一集。以下是提纲(可能微调):

发刊词:(为)什么是昭和?

第一集:古贺政男与服部良一

战后初期(1945–1960)
第二集:战后初期:新瓶旧酒
第三集:审查者的败北
第四集:Boogie-Woogie 热潮: 笠置静子与早期的美空云雀
第五集:农村 vs. 城市
第六集:异国情调与音乐的开放性

六零年代
第七集:作为方法论的翻唱
第八集:Crazy Cats——超越时代的大娱乐家
第九集:坂本九进军美国
第十集:The Ventures 与电吉他热潮
第十一集:潮流兴夹 band: Group Sounds
第十二集:美空云雀:从西到东
第十三集:「和制 Pops」与日本文化身份的构建
第十四集:向左转:反安保斗争与歌谣曲

七零年代
第十五集:专属作曲家制度结束后的金曲制造机
第十六集:演歌/艳歌/怨歌:靡靡之音的胜利
第十七集:幻灭之后——给中产者的「新音乐」
第十八集:日本的华丽摇滚

八零年代
第十九集:YMO: 昭和歌谣传统与前卫传统合流
第二十集:City Pop: 消费主义的全面胜利
第廿一集:昭和尾巴:偶像全盛时期
第廿二集:上上台风:没有冲绳人的冲绳流行音乐
第廿三集:卡拉 OK 与音乐

回看昭和
第廿四集:乐迷如何剥削唱片工业:「幻之名盘解放同盟」与 B 级歌谣曲
第廿五集:「色气歌谣」
第廿六集:从户川纯看昭和偶像
第廿七集:大泷詠一的贡献
第廿八集:作为昭和精神化身的美空云雀
第廿九集:昭和歌谣曲里的中国
第三十集:日本流行音乐走向世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