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聊到 AI 身份认证的问题,具体是通过面部识别和个人身份 ID 来加强管理。这类技术和产品所宣称的方便,既是对公民(用户)的方便,也是对体制、组织和机构的方便。当然,技术公司只会强调前一种方便。
朋友问:如果飞机上不验证身份,不安检,你敢坐吗?
以地铁为例。二零零八年奥运前,北京地铁是没有安检的。(具体年份可能记错,但北京地铁显然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安检。)那个年代的北京市民难道都不敢坐地铁吗?[注一]
同样,虽然没有查具体的资料,但「9·11」事件后,美国肯定强化了机场的安检。那么在「9·11」之前,难道美国有很多人不敢坐飞机?今天的美国人穿越到未强化安检的年代,可能真的不敢坐飞机,不过那个年代的美国人会笑话她。
问题不在于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也不在于「我们小时候一直是这样过来的怎么到妳们这代就那么娇气?」,而在于人的演化。安检是个打引号的产品,在技术公司把它交到妳手上之前,妳是不知道自己需要安检的。妳一旦知道,就变成了不一样的人。这是「她们这代」变得「娇气」的原因。我可以想像一个长期在中国生活的人,习惯了有安检的地铁后,去到日本坐没有安检的轨道交通会担心安全。这就是技术对人的塑造。敢坐那样的飞机的一代人老了,不敢坐那样的飞机的一代人长大了。
之所以是打引号的产品,是因为妳无法拒绝。所以,问题应该反过来:如果我敢坐不验证身份和不安检的飞机,妳(立法者和航空公司)会提供这种飞机给我选择吗? 这是一个用来说明问题的极端情境,但类似的不极端情境在生活中已经遍地都是。真正无法接受的是,「你敢坐吗?」的问题从来都是以预设了答案的设问立场提出,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协商性提问。我们要问的是:选择一种技术对于公民的成本是什么,不选择这种技术对于体制、组织和机构的成本是什么,各方在整件事的占股(stake)比例是多少,以及最重要的,我们想不想变成敢坐那样的飞机的一代人。当然,我真正在问的不是飞机的问题,而是——比如说——我们想不想变成在闲暇时间不以抖音和朋友圈为主要娱乐的人,以及其它类似问题。
❧
注一:至于目前中国的地铁安检是否足够有效,则是另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