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的音乐早教是一个规训的过程,我们应该对此做出反抗。胎儿在子宫内可以听到母亲血液流动的声音,出生后听到的是人类的说话声、其它婴儿的哭声、以及医院环境内的各种人工音声。这三者都属于被称作「实验音乐」的这个大类下面的子类别(spoken voice, voice experiments, soundscape)。换言之,二十世纪以来在各种音乐理论和实践中被渐渐取消的「噪音」与「乐音」之界线,在人类的生命初始本不存在。每个人一开始听的就是具象音乐(musique concrète)。不少音乐早教计划并不会完全拒绝传统定义上不是乐器的工具,相反会鼓励婴幼儿把玩各种能发出声响的物件。但是,大部分音乐早教方案以及父母出于直觉采取的策略依然对噪音和乐音做出了硬性分割。例如鼓励幼儿用非乐器尝试演奏出传统意义上的「旋律」,或是自认为「五音不全」的父母认为自己对着幼儿唱歌可能不利于她对音高的认知,减少甚至毁掉她本来可能拥有的绝对音感。在这背后是一整套声音文化的座次层级:唱得准比唱跑调好,有旋律比乱敲好。否定这种层级并不是说音乐无好坏,更不是说完全不必在意跑调与否,而是说它本身就和所有早教实践者都主张的「自由探索」完全矛盾,同时也反映出教育者对于二十世纪缤纷多彩的音乐文化的无知,或是刻意的回避(「这个还不适合孩子」)。在流播媒体时代,音乐录音并非稀缺资源。妳对着孩子荒腔走板地唱歌,不等于孩子就没有机会听到正确的音高。而妳不好意思唱歌,孩子就失去了在最幼年期体验「魂之歌唱」的机会。
一、常见的早教音乐曲目是高度西方中心化的。妳不会看到日本传统音乐(小呗、音头、雅乐、能乐)、北印度即兴古典音乐、或柬埔寨迷幻摇滚。口头上我们会说世界各地的文化应该被均等看待,但事实是我们集体为一个刚刚来到世界的人选择了欧洲白人音乐为主要听觉膳食。从身份认同的角度说,假若妳相信三十年后的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的重要文化大国之一,妳是否愿意一个三十岁的人从那时才开始自行摸索本国音乐传统(假设妳的孩子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或是只能带着无奈的善意在论坛上叹息「年轻人都不爱听京剧了」?
一、您应在能力范围内为孩子选择最高品质的回放设备(今天这主要指音箱),并且让孩子在听音乐时处在能听到最佳音质的位置。您去听交响音乐会会挑位置,那么孩子在您家这个可以随意免费选位的音乐厅里更应如此。在专注聆听时,您也应该注意尽可能减少风扇、抽油烟机、室外交通噪音对音乐的干扰。对于初生婴儿来说,音量的确要比通常调得更低,但考虑到目前很多人习惯了用手机或电脑内建音箱听歌,您的「通常音量」可能本来就已经低到对音乐不公平。
一、专注聆听,主动聆听,一起听。在一岁之前,婴儿尚无语言能力,将其浸泡在各种音乐里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但这不代表她听的时候妳可以玩手机。音乐聆听是社会性行为。妳应该和她一起专注地听,并与她谈论听到的音乐。正如妳买了新唱片会和朋友讨论,在网易云音乐发现了有趣的歌单会用聊天软件和朋友共享,对孩子也是一样。告诉她现在听到的是谁的歌,哪一年的,有何八卦,现在发出声音的是什么乐器。下次听到同一个歌手的歌,告诉她这不是第一次。只要妳不认为对着尚无语言能力的婴儿读故事书是件蠢事,就不应该回避和她谈论音乐。
一、除非您是 rave party 常客或是有过舞蹈训练,否则可能羞于随着音乐节奏摇摆身体,甚至没有办法跟上节奏。我想,在中国,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无法正确数出音乐节拍并随之摇摆,是否和我们小时候就无此「驯染」有关?「中国人节奏感不好」这个带有种族主义味道的滥调背后的罪魁祸首难道不正是从小缺乏节奏感强烈的音乐驯染?(Funk、非洲音乐、日本民间夏日祭典上的「踊舞」(踊り)等等。)晃起妳肥满的身躯,跳起妳笨拙尴尬的舞蹈,和孩子一起摇摆,让音乐重新成为通灵仪式,让笑话妳的家人继续留在没有节奏感的无间地狱吧。
一、我不会给出早教音乐歌单,因为我不承认「早教音乐」这一概念。任何音乐都适合任何年龄的人听。世界上已经有足够多的「十大」「百大」「死前必听」歌单,您可以随便选一张。虾米和网易云音乐也都有很多极具个性的歌单。
一、如果以上做对了,学不学乐器,学什么乐器的问题都只是技术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