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小律师在新浪微博说:
我有个感觉,未来人们会生活在一个政治正确的美丽新世界,听到真话的概率因为网络的关系其实在降低……很多交流都是通过微信,一切交流就会留下记录,而且有可能通过网络曝光到全天下都知道,同事曝光的东西可以断章取义,只要花的起钱,能有理有据的操纵舆论,刚刚开始或许有人不清楚这个游戏规则中招的,有些也确实是通过现代技术保留证据维权成功。
但人类社会的反噬性是复杂的,因为到处可在的微信记录,每个智能手机都是录音笔,这样就会导致日常私密交流的话,都有可能曝光到全网知道……那最后会出现一个结果,越来越多的人不敢说话,微信群里说的话可能被截图放出去,朋友圈的内容可能被放出去(所以变成三天可见)。
如果把人类的侥幸心理考虑进去,因为担心截图而在私人会话中自我审查的行为会有那么多吗?似乎目前中国的灰色产业、地下产业依然有不少在微信里运作。此外,出现了那么多起因为微信对话而被永久封号和拘留的案例之后,在微信里慎言的人多了多少?
我也没觉得微信普及之前听到很多「真话」。
相比之下,我更关心免费聊天软件(所有,不只微信)+ 推送通知所鼓励的那种人际交往中的坏灭性期待:我可以随时打扰别人,别人也有义务随时回应我。我指的不是工作场景,也不是陌生人场景,而是亲密关系场景。比如「刘甸初 2」在知乎评价 iOS 推送通知时举的例子:
举个情境化的例子,你在吃鸡,正准备给对方腰射一梭子 5.56,好死不死女友发微信来了,你的食指准备射击,却正好按在弹出的微信提醒上。打开了一看,是一条不着急回的「么么哒」。
回到游戏,游戏给你两个选项,要么继续观战,要么回到大厅。
你要是把微信设为不提醒,你打完了游戏,还会完美错过「么么哒」「在干嘛」「不理我?」「我发现你对我越来越不上心了」「咱们掰了吧,我好累」一整套消息。
这是玩笑,但不全是。人们接受这一交往模式,甚至以软件能够如何更好地应对随时被打扰的生活方式来评判其设计优劣。这种模式的共谋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不爱接电话」的自豪感。同步沟通被视为过期行为,并欺骗自己说异步能更好地斟酌字句。这些才是沉浸式体验的敌人。
沉浸在游戏里的人有不被信息打扰的权利。并不是总要行使,但要行使的时候得能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