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不是民族主义者

关于乌拉圭作家马里奥·贝内德蒂(Mario Benedetti)的小说《休战》(La tregua)的翻译风波,T 中文版有详尽的论述。其中:

事缘 3 月 16 日高晗给《休战》打出两星并点评「机翻痕迹严重」「希望出版社至少找西语科班出身的译者翻译这些名家」。在这则短评下,《休战》的译者韩烨(@haize)作出解释,认为「机翻痕迹严重」的评价并不公允。具有专业西语背景、曾与韩烨合作的编辑汪天艾(@silencio)也留言维护。随后韩烨在自己的主页抱怨,自己逐字逐句认真翻译的书稿被批「机翻痕迹严重」感觉糟心,「近乎人身攻击」。

豆瓣似乎已经抹去了论争的所有痕迹。我稍微看了一点韩译《休战》,觉得机翻痕迹严重的评价可以理解,但过于粗疏。例如开篇即有「作为星期天积极的休息,对久坐生活的抵御,还有对未来无可避免的关节炎的秘密防御,园艺都很不错」这样的句子。通过兴趣爱好而非放闲来休息,概念并不陌生,只是中文确实不太有「积极的休息」一说。又如 stationary lifestyle 在当代英语常见(西语我不懂,自然也不了解),而中文里似乎尚未准备好现成词语来描述既成事实的「久坐生活」,说「活动筋骨」更加符合中文习惯。但习惯不是用来符合的,引入新语言本来就是翻译的任务之一。如何拿捏这新语言的陌生度与奇异感的分寸,可谓翻译最见功力之处。在这里,机器翻译没有包袱,倒真有可能吐出一些奇言逸语来。以前写过一段:

梅津和时的各种组合里,与壶井彰久(小提琴)、鬼怒无月(吉他)、佐藤芳明(手风琴)、佐藤研二(贝斯、人声)、佐藤正治(鼓、人声)组成的 Matahari All Stars 是最精彩的之一,可惜演得也最少,目前没有唱片。

把 Matahari 日文简介里的那句「音楽が形を変え、世界を創っては変異する醍醐味を、是非生でご堪能下さい!!」丢进穀歌翻译,会变成如下英文:

If music changes shape and creates the world, please enjoy the real pleasure of mutating, by all means live!!

我要说,谁也别来「改善」这机器翻译。

(至于什么「说一本书翻译得不好已经涉及到了对译者人格的污蔑」,就只能一笑置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