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的美好

猫完「有可能再造一个古早知乎吗?」:

十年前的知乎,是一个少有的乌托邦。官方禁止抖机灵,创始人亲自下场答题,维护氛围,偶尔有人讲故事吸赞,也会被知友委婉劝阻。那时写答案是件非常慎重的事情,大家都会仔细看题,确保自己写的内容足够专业、足够独家,才敢写出来,绝不敢拿大路货糊弄。

……

第一个阶段是邀请制加实名制。注意,不是后台实名,而是昵称实名。相当长一段时间普通用户只能浏览不能发言,主要靠行业大佬和专业人士写答案,围观群众点赞评论。那时知乎还没机器推荐,主要靠创始人和员工手动点赞,把好的回答推上去。那时候,很多公司的创始人写回答,都是媒体上看不到的东西,相对真诚真实。

这是对知乎最大的误解。尽管很多人都认为早期的知乎以专业著称,事实则正好相反。知乎不是一个从专业问答走向「水化」的社区。

的确,创业伊始,知乎的信条就是请专业人士来谈论其专业内的问题。创始人相信,和记者相比,专业人士能对很多问题给出更好的答案。但事实上,在最初两到三年(二零壹壹至二零壹三),知乎并不是「行业大佬和专业人士」的阵地。创始人的确有亲自下场答题(需要指出这是初创公司常态,「亲自下场」云云大可不必),但他们答的很多都是专业外的问题。身为第一个答案数量达到 1000 的知乎用户,我显然不是任何领域的专业人士,我的答案里符合知乎理想的也可以说少之又少。早期知乎充斥着我这种人。即便真是生活中的专业人士,也并不总谈专业,甚至可以说不太谈专业。猫完列举了一些她熟悉的早期用户,包括周源、黄继新、张亮、maggie、柳如婳、负二、佐藤謙一、葛巾、樱大力、Raymond Wang、成远、Rio、王俊煜等。在下亦忝列其中。其中除佐藤謙一与葛巾入场时间稍晚以外,其她人确实都属于第一批用户。她们有一半以上都是我现实中的朋友。而我可以作证,当年她们大都不太谈专业问题,还有人从来不谈,因为行业规则不允许谈。

在我个人的记忆里,大约二零壹五年开始,知乎上以专业人士的身份答专业内问题的情况慢慢变多了。知乎的大部分读者似乎也变得更推崇这样的答案。至于这是好是坏,我不打算讨论。我只想还历史本来面目。知乎并非始于专业。而在我看来,人们之所以对早期知乎保有美好的念想,恰恰因为它不是一个专业社区。它告诉我们,妳不需要拥有特定的证书、名片或护照,也可以将复杂幽微的情绪或想法传递给陌生人。它是对业余性的礼赞。只要不断有人对业余的美好保持信仰,就有可能再造类似的社群。

点此读竖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