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關於上野千鶴子有很多爭議,我有不吐不快的題外話:無論是北大女生還是 Bilibili 上的某人與上野的對話,是直接進行還是通過翻譯進行的?我所在意的是好像所有人都已經回到了巴別塔重新聳立的時代。翻譯——不論是活人翻譯還是機器翻譯——被視爲理所當然的隱形存在。我不是在談改善翻譯待遇和能見度的問題,雖然那的確重要。我是想問到底有多少人還打心底同意並且能用身體強烈感受到語言是塑造思維的工具,還是說大部分人已經開始認同語言只不過是一種用來「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的工具,只要能幫助自己做到這一點,翻譯就合格了,而 lost in translation 已經是一種多餘的造作糾結?
(點此讀豎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