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天世界》播客部分反饋

@漂亮女孩綠漲紅跌:

EP84 hot take:relatable,但說中國人不重視 orality 太簡化;表意文字 + 義務教育語文課對音韻的輕視 + 普通話威權對聆聽的塑造是深遠的;中國人運用四字成語的熟練度遠高於擬態詞,離官話越遠,聽感越敏銳;但同時,orality 是個過程,度量並營造親近(proximity)的技術,諧音(好鴨)、省略(躺了)、重複(okk)、誇張(v. 不了一點)、拉丁化(xdm,jrm)etc. 是新新中文的草台班子(demoralizing, sentient, informal)敬語;有時候很搞笑,有時候很吵鬧,這種無聲的吵鬧應該也算是某種 orality。大咕咕咕雞那會,說是嚴肅文學,實際是有點瘋,有點貝克特式的 orality 供吟味的;現在說是發瘋文學,小作文寫得簡直不要太清醒。

EP86 碎碎念:想起李如一八年前今天的通訊:「在公共語文裏,小清新體現在『輕』和『還好』等詞彙的使用上。輕熟女。輕奢。輕茶膳。奢華太重了,當然也太貴了。可是原本『不買』和『花時間存錢買』都是選擇,現在則變成了選擇不那麼奢的奢。『還好』更是微妙:它早已不是中等程度的褒獎,而是一個用來把重度拉輕的語言均衡器。如果對方猛烈批評什麼,還好的意思就是『其實沒有那麼差』。如果對方大力贊美什麼,還好就是『其實也沒那麼好』。剛剛好的表態,剛剛好的還好。妳我方便,大家舒服。」他今天應該會對小清新有更 balanced 的態度;orality 越深根的地方,短句越受青睞,語氣微妙的層次越豐富:中文裏如果說好麼/嗎/嘛/咩是四個檔位的話,韓文至少有十個,而且滲透進各種場合及表達,用以音節為單位的細膩無限拉扯敬語與囈語的間距(韓江《素食者》的不可譯性即為一例);個人感受,新新中文是高度 gamified 的語言,怎麼爽就怎麼說(e.g. 破防、重開、爆金幣 etc.),或許可以說是一種對權威與規則的倚仗和內化,但也講述著一種孤獨:想快樂,也想被滿足,但卻被苦難戴上了「只有痛感才能證明真實」的緊箍咒,原子化罪莫大焉;李如一沒有提及的一點,計劃生育給老中溝通能力及品質帶來的傷害,正在由當代中文清償。對「大家舒服」的輕視,很 macho,很李如一;淘寶幾年前換的 slogan,「太好逛了吧」,就是有 voice(自帶音效)的,有一種康熙來了的 hyperbole;好逛、好哭、好嗑,affect 至上的造詞法;眼裏只有共產中文和蘋果中文的人是聽不到這些聲音的。​​

@Nats:

想到廣告行業中,中英文 slogan 的差距。英文里經典的 slogan 例如「Just Do It」「Think Different」「I’m Lovin’ It」都是口語化的表達,簡單又有力量。而中文在 slogan 上卻依然要追求書面化的對仗、押韻、通假、雙關……偶有一句口語表達,甲方的意見往往是「這樣子我也會寫,還需要文案?」但在長文案(manifesto)領域,兩岸三地出街的廣告里都有非常不俗的作品。華語文案往往也以能寫出一篇激動人心或感人肺腑的長文案而引以為傲。這也許就是口語文化和書面文化所形成的差異吧。

點此讀豎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