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听了第廿六期《無次元》的话,就知道钢琴家 Ivo Pogorelich 这两天在中国巡演。上海和北京的刚刚结束,明天在深圳。
国内的文艺演出,文案一直是重灾区。我指的不只是印出来的文字,还包括人们究竟如何看待、如何论述艺术和艺术家。敬语用足,「大师」/ Maestro 不离口,喊 bravo 时会发小舌音就是尊敬了吗?
上海的演出开场前有个「知音三十分」环节,报幕员出来介绍一番。谈到 Pogorelich 和 Kezeradze(他已故的钢琴老师,比他大二十一岁)的婚姻时说,「他向老师求婚,对方居然也就答应了。」
倒不是觉得措辞僭越或是什么。我喜欢僭越。但 Pogorelich 是如今仅存的象征着自由二字的钢琴家,Kezeradze 更是非池中物。有什么好居然的?
再看北京。北京的文案看上去是先写了中文,然后再翻译成英文的。那么:
Ivo Pogorelich has recorded an impressive number of CD’s with Deutsche Grammophon Gesellschaft, with a repertory ranging from Barock to Classic, to Romantic and the music of the 20th century.
把巴洛克拼成「Barock」(应为 baroque),古典(Classical)和经典(Classic)不分这种事情就不说了。引起我注意的是「impressive number」这一说法(「录了为数不少的 CD」)。Pogorelich,和 A.B. Michelangeli 一样,是以录音数量少著称的。慢工出细活的典型。Ashkenazy 录了「impressive number of CDs」,Rubinstein 录了「impressive number of CDs」,Pogorelich 录了 limited number of impressive CDs。
这是极重要的区别,尤其在人人谈「执行力」,没人谈品质的今天。
以上只是北京文案无数问题中的一个,中文版同样问题多多(最严重的应该是结尾处把二零零二年出的拼盘唱片视为新唱片,事实上那几首曲子都是一九八零年代初录的,录音年代和发行年代不分有商业上的原因,但国家大剧院没有借口)。「读书不好的人才去美院」这一刻板印象令读书好的画家愤怒,但艺术圈对文字的掌控能力之低,每每为这一刻板印象制造着证据。
(所以我打算在知乎 Live 做 Pogorelich 十四张录音室专辑的全面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