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人工和造作

前两天把二零一一年在知乎答的「如何评价坂本龙一?」补完了。当年只是因为刚买了他的自传《音乐使人自由》,随手抄了几段。今年补的这段主要是看了 Elizabeth Lennard 的纪录片《Tokyo Melody》以及 Chris Marker 的《没有太阳》(Sans Soleil)之后的感想。(这两部片子里都能看到很多东京一九八零年代初的城市风景,《Tokyo Melody》更是在经典专辑《音乐图鉴》录制过程中拍的。)

我在补充的段落里说:

首先是聆听城市,感知城市。这是和中国作曲家,或者说中国的任何创作者最不一样的地方。已经有很多人说过了,中国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题材作品。而这是因为中国直到近年才开始出现了真正的城市生活雏形:高密度、混杂、城市空间的繁复与多功能、人被异化的感觉。这在村上春树一九八〇年代的小说(例如《舞舞舞》)里都有所体现,坂本是同时代人。他和 YMO 的音乐都是货真价实的城市音乐,是民谣的反面。一九八零年代的东京造就了 YMO 和坂本。

城市里什么都有,因为城市人需要各种各样的东西。这是商业催生的繁复。当很多艺术家选择「返璞归真」时,坂本选择了让自己的耳朵和身体跟随城市文化一道进化。他一点也不想搬到可爱的农村去「潜心创作」。农村虽好,但滋养不了他。对很多人而言,艺术是对于 21st century schizoid men 的治疗,一种 catharsis。坂本龙一放弃了治疗。因为那是进化,不是病。

写这两段的时候我并没有重看《Tokyo Melody》,但刚才发现坂本在里面明确反对过返璞归真。十分三十二秒开始

技术在自行前进,齿轮的运转日益高效。超越人类想像与边界的可能性不断出现。这在生物技术和第五代电脑的领域都很明显。对于这种进步,我不想表示赞同,也不想抵抗。我不会说:「回归自然」「回到前现代」。我不想逆流而上。但是,我仍然会关注技术的破绽,例如错误、噪音。那些东西很吸引我,因此我在想,从技术的破绽里会不会出现什么新的文化潮流。

换句话说,所谓的「错误美学」,坂本于一九八零年代初期就在思考了。

也不用笑话日本政府主导、以失败告终的第五代电脑,上面这段描述放到今天也是很合时宜的。但今天人们热衷于回到前现代(「用前沿机器学习技术做出足以乱真的莫扎特音乐!」「其实审美除了受到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一种本能」),对错误也没有什么容忍力(除非容忍错误可以在未来形成某种叫「财务自由」的状态),遑论鉴赏力。

城市和现代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牛津西方音乐史》里,Richard Taruskin 写道:

……这种不同代际之间的张力令现代主义者热衷于赞美创新,把它作为生命力的某种象征。它还暗示着排他:一切都是现代的,但只有极少数人是现代主义者。有人逆来顺受地活在当下,还有一些人是无动于衷,另外还有一些则是在抵抗现代性。现代主义者则是欢欣鼓舞地活在当下。这种热情需要胆量、高度的自信、对自我的意识(以及和它分不开的对周遭世界的敏锐感知力),以及最重要的一点:都市感(urbanity)。各个意义上的都市感:城市化生活、进化过的文化品味(sophistication)、人工、造作(mannered)。

坂本龙一自己说吸引他的是技术中的错误和残缺。事实上,吸引他的就是都市感。人工和造作不是应该抵抗的东西,而是应该拥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