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们的艺术史播客《壁下观》的听众 Telegram 群里有人感慨群中之冷清。「每期节目完了可以有个讨论互动啊。」无疑,听众在微信群里热烈互动着。《壁下观》有付费的微信会员群,但似乎也有和 Telegram 群一样、听众自发成立、谁都可以免费加入的微信讨论群(由于不用微信,我无法确认)。我们知道,冷清的原因并不是大家不想讨论,而是因为 Telegram 在中国大陆是被封禁的通讯工具。
我在群里说这反映了令人遗憾的事实:好古之人不好今。(不好今就科技冷感,科技冷感就不习惯翻墙。)有朋友说:那就努力让节目做到「能够吸引到既好古又好今那一部分人」的程度就好了。
《壁下观》反复涉及的主题之一就是「被个人难以对抗的庞大机构毁灭或扭曲的好东西」。和《一天世界》经常涉及的「今」相比,《壁下观》的主题「古」几乎全都是残缺的,或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被迭代过无数次的。今天,个人难以对抗的庞大机构仍然在不断毁灭好东西,只留下以轻薄欣快的姿态存在着的灰烬。七年前被毁的啁啾会馆与两年前被毁的刹那图鉴均属此例。为古物哀惋者,对今物自应恪守不渝。幸好,技术的民主化让我们有了超越时空的能力。在技术的帮助下,于时空连续体上探访啁啾会馆、翻阅刹那图鉴,已经比早年的访古前辈们方便许多。
问题不仅仅是努力吸引既好古又好今那一部分人——这一观点假定这部分人的数目是恒定的。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增加这一部分人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