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财务自由

为止。

这就是为什么知乎上最受欢迎的内容——无论付费还是免费——都是入门级的。

十几二十岁的时候非常喜欢学习。把知识往身体里填简直比高潮还要舒服。Teach me! Teach me! I’m empty!

甚至也不用财务自由。那种听过上千张唱片的人,再也不愿意参与什么讨论。「讨论都是扯淡,有那时间多听点音乐才是正经事。」

Joe Edelman 做了一个有趣的思维实验:假如魔鬼在周一到周五每天帮人类实现一个愿望,妳愿不愿意?不是「银行里增加五亿美元」或「马上让 GFW 消失」这样的愿望,而是更加高层次和抽象的东西。周三的愿望特别真实,几乎已经是现实:

星期三,魔鬼答应增强妳的认知能力(perception)。妳会和福尔摩斯一样擅长观察:周遭环境的构造,别人的情感状态,政治和经济气候的真相等等。唯一的代价是欣赏能力(appreciation)的降低。妳知道得越来越多,但越来越不知道这些事情对妳有什么意义,越来越不知道为什么要在乎。无论妳当前的价值观是什么——美、功能性、激情,妳都会不再像以前那样在乎它。

嗯,就是迷幻 + 即兴嘛。
嗯,就是萝莉 + 光源氏计划嘛。
嗯,过度创新了。
嗯,典型的 confirmation bias
嗯,全球化导致的无法避免的民粹抬头。

Edelman 的周三实验很赞,因为它区分了认知和欣赏。「不像以前那么在乎」的原因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过载、选择爆炸」,而在于人心的自我调节能力。大规模生产的东西就不会珍惜,的确是人之常情。但人类的演化,就是逐步把各种常情排出体外。那还是人吗?到时候人是什么东西,那种东西就是人。

非亮黑版 iPhone 7 容易划伤?Patek Philippe 腕表会吗?用对待 Patek Philippe 的心情对待 iPhone 就好了。为啥勿可以?没有任何先天因素阻止一个已经拥有了 iPhone 的人像对待 Patek Philippe 那样对待 iPhone。

在外国人看来,日本人真是个大惊小怪的民族。不过我们需要她们那些正儿八经的拖长声音的惊叹,那是强迫自己从认知进化到欣赏的声音法门。

‘In the universe, there are things that are known, and things that are unknown, and in between, there are doors.’—William Bl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