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昶的中国铁路路徽和东京地铁图标

知乎上的「有哪些超越时代审美的作品?」一问里,有一个关于鲁迅图书装帧设计的回答(原答案似已被删,可以看知乎出品的读读日报上的版本)和一个关于中国铁路路徽的回答。鲁迅的设计并非超越时代,而恰恰是吻合了他所处的时代主流。这一点,设计师 Juno Ma 在他的答案里也提到了。至于陈玉昶先生设计的中国铁路标志,答题者老熊情感饱满得有点过了头,这种时候就总想转到另一面看看大象。

网上关于陈玉昶的资料不多。根据「中国铁路标志的设计者——陈玉昶」一文,陈先生是沈阳人,一九三八年毕业于日本「山口高等商业专门学校」。一九四九年十月在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任职。四九年五月,铁道部向全国征集路徽设计,一九五零年一月确定采用陈先生的投稿,如下:

Screen Shot 2017 03 26 at 12 06 30

一九四一年,如今的东京地铁公司(東京メトロ)前身「帝都高速度交通营团」启用了这个图标:

IMG 8513
摄于东京地铁博物馆

陈先生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九年之间的去向尚有待考证,我们目前不知道他在提交中国铁路标志的设计之前有没有看过东京地铁的标志。我并不认为这里有抄袭或山寨的嫌疑。如果陈先生当年在日本看过一九四一年启用的东京地铁标志,那么他设计中国铁路路徽时很可能有意无意地参考了它。考虑到当年的时代背景,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都无可厚非。

我更感兴趣的是二零一七年的中国民众对于鲁迅图书设计和中国铁路路徽的追捧。前一个答案一度是该问题的头牌,后一个答案目前已经拿到了一万一千多票。这种现象表现出的是出对一百年前的现代主义风格的认同。的确,如 Juno Ma 所说,追捧鲁迅图书设计的部分原因是对「跨界」的盲目崇拜(小说家居然还会设计!),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鲁迅的设计暗合了今日数字文化中的「简洁原教旨主义」。把简洁当作好设计唯一标准的数字产品用户,被中国随处可见的繁陋实体设计倒了胃口之后,赫然发现百年前的文豪居然如此合我口味。在铁路路徽一案上,简洁崇拜更是得到了民族主义加持(不要以为我们政府主导的就没有好设计!),与今天中国社会的主流认知与论述不谋而合。陈先生的设计活动是在新中国政府的主导下进行,这一事实令追捧它拥有无可辩驳的合理性。

所有这些都掩盖了设计的脉络(context),强化了对「不世出天才设计师」的形象构筑。(请留意铁路路徽答案的作者老熊在答案中贴出了 Philippe Starck 的照片和引语作为证据。)对于鲁迅,这个脉络无疑就是日本。对于陈先生,这个脉络有可能是日本。本人抛出此砖,若能引来有心人挖出真相,也算是中日设计交流史上的一点微小趣味。但无论如何,这不应是一场关于山寨或抄袭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