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有语言自信?

Richard Bernstein 发表于《纽约书评》的关于孔子学院的文章

「我感觉敝校的孔子学院并没有做什么大逆不道的事,」纽约州立宾汉顿大学(Binghamton University)日本文学教授暨该校孔子学院董事会成员 David Stahl 说。「老实说,由于州政府的资助捉襟见肘,孔子学院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好处,」布法罗大学(University of Buffalo)的一位行政人员 Stephen Dunnet 说。「布法罗学校区几近破产。要教中文,唯一的办法就是请中国人来教,这实在令人羞耻……要是没有孔子学院,学生们根本没法学习中文。」

香港城市大学协办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在香港教中国文化」(《书城》,二零一六年五月号):

学校开了一门通识课程,叫「文化中国」,规定要用英文来教,显示在国际化与大学排名方面,有了与时俱进的决心。时髦归时髦,却引发了同事的腹诽,质疑为什么一门中国文化课,学生都是中国人,教学材料基本都是中文,却要合弃优质的课件,用些不三不四的英文翻译来教。学校的理由是,香港是中英双语通行国际大都会,香港人应该中英俱佳,可是现在的大学生英文程度不过关,在 D 与 E 之间徘徊。怎么办呢?当然只好加强英文,规定所有课程一律要英语教学,如此才能国际化,达到英美的标准,在英国人营造的大学排名榜上,继续攀升,建构世界一流大学。

为了如何用英语讲授「文化中国」,中文系的同事吵翻了天。同事们个个学富五车,从甲骨文到章太炎,从诗经楚辞到鲁迅张爱玲,都研究得透彻,而且各有心得,却都将这门课视为畏途,不肯去教。某甲说,我是中文系出身的博士,专门研究唐宋诗歌,专书也出过两本,可是,你叫我用英文去讲唐诗,怎么讲得清楚?我又不是翻译学专家,怎么讲杜甫的《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那个苍凉,那个萧瑟,那个无边无际的秋气,弥天盖地,只用了十四个字,境界全出。你用英文怎么讲?

游戏配音演员 ProZD 示范官方字幕组和民间字幕组的区别

(民间字幕组):Nakama(按:仲間,日文「朋友、伙伴」之意)的意思是最亲近的朋友就像海贼王里那样英文里的确没有词汇能表达那种强烈的感觉因此我们决定保留原文 Nak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