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音乐新不如旧?

坂本龙一新专辑上市,和朋友聊起新出品的音乐和电影。老话题:觉得新不如旧,是我们老了吗?

在我们的聚会上,总是有人盛赞某部新出的电视剧或电影,绝少有人盛赞新出的音乐。我电视剧看得不多,《黑镜》《纸牌屋》《火线》《黑道家族》《绝命毒师》《年轻的教宗》……一部都没看过,讲的什么也不知道。但我十分确信,如果哪天突然多出来一百个小时,投入到这些剧集上绝不会浪费。

没有什么新出品的音乐让我有这样的信心。

老了是一方面,但不是全部。我非常刻意地听新人的音乐,也没听到好的。

朋友说欣赏一部电影的成本比欣赏音乐高,我觉得恰恰相反。电影要专心看完,这件事是社会普遍承认的。你看一半出去打半小时电话再回来看,大家都会觉得不对头。社会规范告诉我们电影要完整地体验,音乐则是相反。

电影这种强制性的完整鉴赏体验决定了人们对电影的态度更认真,那么相应地也会期待更好的电影。好电影是有市场需求的。音乐有吗?

音乐的衰落没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看一眼从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听觉前线的美国邮购公司「强制曝光」(Forced Exposure)的排行榜,就会知道 Simon Reynolds 所说的复古狂潮(Retromania)已经波及了哪怕朝向「实验」的耳朵。复古是全方位的。西洋以外的一九六零年代西洋流行音乐从未被注意过的电子合成器先驱走在民族音乐学边缘的地缘聆听……就说坂本龙一这个「async」(异步),也是一九六零年代极简主义(Steve Reich)的标准作曲手法。(在 Apple Music 的「采样音乐先锋」歌单里可以听到不少这一派的作品。)

我们不能只有复古这一种追求。解药依然是「活用」(appropriation,通译「挪用」)。乱用、错用、瞎用、胡用、亵渎地用、想当然地用……尊重原作的唯一方式是强暴原作。

When you make a picture you must not respect the novel. It’s like you get married, no? You go with the wife, white, the woman is white, you take the woman, if you respect the woman, you will never have child. You need to (making gesture as if tearing a wedding gown) open the costume and to…to rape the bride. And then you will have your picture. I was raping Frank Herbert, raping, like this! (Making gesture of sexual intercourse.) But with love. With love.

Alejandro Jodorowsky

延伸阅读:

「音乐死了吗?」——五年之后

「音乐死了吗?」(repr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