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试读] 一天世界会员通讯:You are free to do whatever you won’t do

等了十一个月,九分钟「日本史」视频作者 Bill Wurtz 的新作「权当世界史」(history of the entire world, i guess)在一周前上线了。看过这两条历史视频的人很多,知道 Bill Wurtz 这个名字的人恐怕就少得多。而对于很多知道他的人而言,Wurtz 的第一身份想必是那个制作九分钟日本史视频的人,但那将会是比「村上春树就是写《挪威的森林》的人」更大的偏见。两条历史视频的热度遮蔽了他的作者身份(auteur)。由于有明确的目标——在限定的时间内说清楚一件事——它们比 Wurtz 的其它视频容易理解,同时也更容易将他的聪明漏出来。日本史和世界史视频为 Wurtz 投射出某种「能工巧匠」的形象。尽管 Wurtz 本人不会在意,但我还是要说这是一种不幸。Wurtz 的所有作品是一个整体,就像音乐上的「概念专辑」[1]。两条历史视频或许是专辑里的大热单曲,但 Wurtz 作品的趣味,只有在吃完整套料理之后才品得出来。

维基百科把 Wurtz 称作「video blogger」和音乐家。他的大部分作品是长度在几秒到几分钟的歌曲 + 视频,全都以貌似拙劣的视听风格和直白得有点智障的歌词著称。但出于某种难解的原因,它们有着磁石般的魔力,用声音艺术家王长存的话说,像是「努力想显得 stupid 但掩盖不住聪明的人做的东西。」Wurtz 非常高产,有时妳会觉得他是为了高产而高产。除了马不停蹄地创作之外,他每天还会在自己网站的问答页面回答听众提问,只要扫一眼那个页面就知道数量是多么惊人。

要看 Wurtz 的两条历史视频以外的视频,他的 YouTube 频道是用户体验最好的地方,但 billwurtz.com 才是味道最纯正的地方。首先冲击妳感官的当然是设计上的简陋。这个人在一九九零年代上网学会写基本的静态 HTML 页面之后就没有改进过自己的网页设计技巧了吗?这是刻意的选择吗?应该是没有能力做出符合现代万维网标准和设计水准的页面才这么选择的吧。这样还算是选择吗?果然术业还是有专攻,会做视频的人不会做网页很正常,社会分工才是王道啊。

即便只看到这里,我们也已经接近了 Bill Wurtz 的艺术核心。在二零一七年五月十八日晚九点廿九分的一则问答中,他回答了自己为什么不给网站加 favicon(出现在网址旁边的小图标)的问题:

我做这个网站的时候就没有图标。这网站比 YouTube 和其它那些频道都早。我一开始没打算用其它网站,但最终大概还是妥协了。那些站的设计都要求你为个人页面准备一个形象,所以我只能做一个。我其实并不想用那个雨伞图,我想什么都没有就好。做那个图只是因为必须要做一个图,而它在我的所有选择里似乎是最合理的。因此,如果我在这个网站上用雨伞图,似乎是一种退步。我大概还是会考虑做一个 favicon,但还没想好怎么做。

引起我注意的并不仅仅是他的资历(网站的年龄比 YouTube 还大),也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视觉包装文化的抗拒(没有图标最好/为什么一定要有图标),而是最后一句。轻描淡写地描述了自己的理念之后,又轻描淡写地否定了它。这种轻描淡写、无动于衷、deadpan、nonchalance 贯穿于 Wurtz 的两条历史视频当中,同时也是对廿一世纪失去坐标轴的文化氛围的一种代言。挺好的。还好。妳喜欢就好。Whatever。Curb, Your, Enthusiasm。像个见过世面的大人一样维系住自己的 sophistication,但也不要忘记只有变化才是永恒。Wurtz 多次在问答页面提到,把自己的作品传上 YouTube、iTunes、Spotify,只是因为观众和听众都在那儿。要 favicon 是吧?行吧,妳们喜欢就好。

Wurtz 曾经说过制作网站是为了可以完全按自己想要的样子来呈现内容。一个合理的疑问是现在的 billwurtz.com 真的就是他想要的样子吗?在我看来,回答这个疑问的重点在于明白他想要的并不是某种视觉审美或风格,而是一种特定的姿态。或许他反对的是现代网页的臃肿,或许是和商业公司利益绑定的内容平台,或许他真的在生理层面喜欢 billwurtz.com 现在的视觉风格,但这些都不是这一设计的意义。它的意义大概可以用 Wurtz 本人的一句歌词来概括:You are free to do whatever you won’t do

如果上面的话听起来有点虚无主义,请注意 Bill Wurtz 已经单枪匹马全天候创作了几年时间。他也没有忘记在问答页面反复提醒人们这一点。做完「权当世界史」之后,我就会重新开始写歌,写一辈子,他说。他的各种频道都没有广告,网站上也只有藏得很深的一个捐助按钮。有人问他是不是有另外的职业,他只简单地答了一个「有」字。这里有很多种具体的可能性可供想象,但他的信息在我看来十分明确:不要想象。我给了妳视频,给了妳音乐,请仔细听吧,成为那个「听声音的人」吧。头像、favicon、用户体验、这个或那个内容平台,请不要关心这些事情。

为了不被问「为什么不在哪里哪里上架」而在各种地方上架。不是因为烦,而是因为这不值得(听众)关心。但这是暗示的信息。如果妳还是傻傻地去问这种非本质性的问题,Wurtz 还是会或言简意赅、或含讥带讽、但绝不犬儒地回答妳。因为 we are free to do whatever we won’t do。

我经常把 Wurtz 的视频和国内流行的「中老年表情包」联系在一起,它们都是一个人把自己使用数字工具的能力推到极限的产物。那种廉价和拙劣感正是这一点的副产品。Wurtz 一个人能否做出苹果广告片那样的视频?他做不出。但这并不是证明了他的局限,而是说明如今人们对于什么是好视频的认知和个人作者意识离得有多远。无论摄像机还是笔首先都是一种书写工具,而书写是一种个人行为。良好的书写工具应该可以最大限度地将个人的性格与癖好转译为不论什么成品,billwurtz.com 的存在是对于个人电脑这一书写工具的礼赞。


  1. 概念专辑是指整张唱片的曲目通过结构和情绪关系组织在一起,形成一首完整作品或传达一个完整「概念」的专辑。虽然如此,概念专辑里的每首歌依然可以独立欣赏。著名的概念专辑包括 King Crimson 的《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和 Radiohead 的《OK Computer》。

本文系二零一七年五月十九日《一天世界》会员通讯。会员通讯是《一天世界》会员专享的福利之一,若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成为会员(每周两到五篇会员通讯,这里是往期通讯摘要之一)。

点此在《一分世界》收听本文语音版。(需要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