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和微信的解毒

微信,以及美国的微信——Facebook——的区别是什么?其中之一是媒体对它们的态度。

两个都是超大用户量的产品,但两国也都有不少人意识到这两个产品就是今天的铅质容器。(古罗马人大量使用铅质酒器和烹饪用具,导致慢性中毒,「严重影响生殖能力」。)

美国主流媒体高度依赖于 Facebook 的流量,但她们依然在反复质疑 Facebook。最近 Facebook 打算用读者问卷来决定各媒体的公信力,Alexis Madrigal 在《大西洋月刊》的这五问值得看看。

中国的情况很诡异。对于各种新技术潮流,提出质疑的往往是官方媒体。例如《人民日报》二零一七年九月的这篇「评算法推荐: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这里面有很多正确的话,但显然,嘿,旅程本身才是奖励,就算目的地一样我也不想跟她们走。

我觉得 Madrigal 的五问并不够。他这样提问,背后的假设是 Facebook 的规模已经让它不再是纯粹的商业公司,而具备了政府——或者说社会公器——属性。那么,如果 Facebook 能够实现程序正义,如果它的决策是大家一起商量出来的,它就会变得更好。但这个商量的前提已经错了,可以商量的东西非常有限,Facebook 毕竟也还不是政府,她们没必要和大家商量什么。

应该说 Facebook 比较像电视。作为一种媒介的电视。我们需要一种社会层面的觉醒。例如,小朋友整天看电视,家长会批评。成年人整天看电视,社会就会发明诸如「沙发土豆」等各种名词来羞辱她。当然,也有看很多电视但没中毒的人。那种人一般都很厉害,是我们的榜样。Facebook 和微信用户里谁是我们的榜样呢?没有,不存在这种概念。

当大家都意识到 Facebook 和微信是电视的时候,政府就要管了。这无可避免,但无论政府管不管,我们自己都得管。去羞辱那些沉迷 Facebook 和微信的人吧。永远不要相信某某新技术是未来,只有当新技术最初的兴奋感退去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开始谈未来。

点此在《一分世界》收听本文语音版。(需要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