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视隐私违反了我的美学

今早看到啁啾会馆有条私信,这位读者说开始关心自己的线上隐私后,之前用的各种工具,诸如搜索引擎、IM、YouTube,都变得体验更加不好了。「有时候很抓狂。」

对此,当然可以推荐使用 DuckDuckGo.comWireTelegram。YouTube 无法替代,但至少可以不登录谷歌账号。这会带来不少麻烦——我们都知道隐私和方便无两全,所以,替换工具后的体验大概会更差。无论怎么看,关心线上隐私导致体验变差似乎是逃不掉的。

当然,我在这里故意换了一个词。这位朋友说的是体验,我说的则是隐私和「方便」无两全。体验不只是方便,我想很多人已经忘了。这并不关乎产品设计上的选择,或是企业商业模式的优先级,而是关乎语词的权利归属。对于「谁有权利定义___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答案永远是「妳」。

在刚刚出版的《難訳・和英「語感」辞典》一书里,松本道弘指出日文的「美学に反する」应该译为「against my principle」(违反我的原则)。日文的「美学」确实有 aesthetics 的意思,「美学に反する」也的确可以表示某某艺术作品或设计不符合我的美学。但它的另一个意思正如松本所说,是指道德/伦理原则。有趣的是松本自己做了很多阐发,他认为「美学是日本人坚持的一种行动伦理(code of ethics)」。在大多数文化里,商谈某事都追求双赢,而松本认为日本人则是追求「三赢」。「就算双方通过密谈达成了双赢,如果整件事不能被第三方确认为『美谈』的话,通常终究还是会变成一种丑陋。」(我在这里摘录了松本关于「美学に反する」的阐述。)

这种心态和「要面子」有什么区别,不是本文探讨的范围。我想说的是,用「美学」一词来表示「道德伦理原则」,是 Neil Postman 所谓「The Word Weavers / The World Makers」、以及乔布斯所谓「世界上最强大的是说书人」的典型体现。美学在日文里的这种用法何时出现,到底是日本人先集体认同了「三赢」,然后用「美学」一词来「训」(即解释意思)这个三赢的行动伦理,还是先参考了 aesthetics 一词的希腊语源「具有感知力」,并把该义项映射到感同身受的三赢上,我没有研究。我只想说这里有一种对语词的信心,是「话糙理不糙」的根本对立面。编织词语就是构建世界。违反行动伦理的事是丑陋的,所以用「违背了美学」来表示「违背了原则」。

这就是我为什么说「美学に反する」是对于「为什么不用微信」的最佳回答。微信有很多不美的地方,但它更违背我的原则。这两件事是一件事。

那么,关心隐私带来的不便真的是糟糕的体验吗?在很多年以前,中文互联网界就有人试图把体验的词义绑定在「方便快捷」上。在她们看来,用户体验爱好者所不齿的 hao123 其实才拥有最好的体验,因为它让记不住网址或无法熟练输入网址的人也能轻松上网。这些 word weavers 是值得学习的。既然妳认同了隐私应该关心,方便和快捷就已经不是唯一的原则,也不是体验一词的全部。使用 DuckDuckGo 搜索引擎带来的安心感,难道不能充分补足它目前在中文搜索上的弱势,从而提升妳的体验吗?当妳想到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连外部链接都不能自由添加时,这难道不是一种糟糕的体验吗?为了改善中文互联网用户的隐私状况,我们首先不能把自己视为矫情而没事找事的戆头,因为我们不是。用微信违反了我的美学。

点此在《一分世界》收听本文语音版。(需要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