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在啁啾会馆有这样的对话(文字转为简体,表情符号删除):
@blogtd:(贴了一张抱怨当下流行音乐品质低劣的图)不知道谁说的,想劝这位朋友想开些,流行音乐,就是时代的背景音乐,要是现在的流行乐坛佳作迭出大师涌现那就见鬼了。什么时代有什么音乐,换句话说,现在就应该听这种音乐……
@yitianshijieipn: 这种话题通常人们线性思考,即这个时代的歌不如上个时代(「我还年轻的时代」)。因为她们思考流行歌的时间窗口大概就是从自己十五到三十五岁这二十年。但就算不考虑战前,流行歌也有超过六十年历史,很多时候不再线性。例如日本九十年代的不如八十年代,更不如七十年代。
@blogtd: 每次谈这个都会跑题,人的流行审美在青春期就定了,人怀念的是自己的青春,这都不需要讨论。我说流行歌曲是时代的背景音乐的意思,就是流行音乐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人的精神面貌,或蓬勃,或颓废,风格不会与时代特质相差太远,更直接的说,流行产品就是时代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我倒觉得,人怀念的是自己的青春这点才需要讨论。
流行文化产品是时代气息的显影,(大部分)人怀念自己的青春,这两点都是事实。但具体到每一个文化产品类别,在不同时代有盛衰之分,不同世代的青春是不平等的。
而所谓作为时代背景音的流行音乐,在今天又是什么意思?这个看法是不是完全经得起推敲呢?按照 Jacques Attali 的观点,音乐不是当下时代的显影,而是未来时代的。今天有时哪怕再仔细精读,也读不出事实和谣言的区别,有时觉得再也没有全民共同的话题,再也没有可以仰仗的精神领袖。有些在几十年前已经争取过的权利,今天似乎又要重新争取一回。这都令人遗憾、烦恼甚至焦虑。与此同时,我们又看到粗糙而犬儒的流行音乐大行其道。但这就说明这些音乐是上述社会现象的反映吗?会不会也是音乐史自身演进造成的结果?何者的成分更大?
这些问题的边界很模糊,往往你中有我,而「现在就应该听这种音乐」的立场对于思考这些问题是有负面作用的。这种后卫立场本身难道不就是一种犬儒,以及对商业文化的不信任——最理所当然地支持这一观点的人,就是制作这种音乐的人。对商业文化(这里就是流行歌)的不信任,让人们认定它不配被当作艺术来认知和讨论。一旦我们把流行歌视为艺术(不需要加引号、定语和 disclaimer 的艺术),「人怀念的是自己的青春」就是完全不相干的事。没有人会用怀旧论来讨论萧邦的作品。也没有人觉得自己必须喜欢当下的艺术。
(点此收听本文语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