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没人买唱片了」是个事实,但不是行动准则。不过我们确实有必要认真问问为什么在今天还要买唱片。音乐本体——在一段限定的时间里发生的声波振动——已经不需要唱片来承载,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围绕音乐本体的相关信息:封面设计、乐队成员名单、录音日期和地点、内页文案等等。这些信息非常重要,在现有的音乐流播网站上却大量缺席。这是买唱片的理由之一,但只是次要的理由,而且它是可以反驳的。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在乎那些信息,正如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知道电影的导演是谁。
买唱片最重要的理由听上去无趣得很:唱片促使妳专注地听。流媒体时代,人们不是在电影、电视剧、游戏里听,就是幹别的时开着 YouTube 轻松随意地听。不幹什么,就单单专心听音乐的总时间,可能一年都不会超过五小时,连续时间则更少。通勤和通学是很多人听音乐的主要情境,但那未必是专注聆听。妳可能在观察地铁上的人群,或是在脑中排演今天早会要做的报告。
除了现场音乐会,只有拿起实体唱片,到专用唱机(而不是电脑)上播放这个仪式,才能迫使人们把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独家分给音乐。妳可以鄙视仪式感,但任何人都不应该鄙视专注。唱片仪式的目的是专注。一旦学会了专注,就可以抛弃仪式,直到再次忘记专注。
(点此收听本文语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