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问过觉得自己是不是宅男。我和宅男有不少共同的兴趣,但在身份认同上我不是。
宅男的语源、日文「御宅」(otaku)本义只是「府上」。一九八零年代末著名的宫崎勤杀害幼女事件,让这个词无可奈何地染上了重度负面色彩。日文里若要用好听点的词,通常会说 maniac,类似中文「狂热爱好者」。在我看来也实在算不上什么好词。
不知何时开始,兴趣爱好强烈到一定程度就会被边缘化。相对温柔的埋怨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另一方面,我们听说 Elon Musk 学习能力极强,但凡进入一个新领域就会遍览群书。这一个活在自己世界的人却往往被传为美谈,自然是俗世成功学流毒,不必在意。
世是时间,界是空间。表面上看来,「宅」界定的是世界的空间属性,但是御宅这个概念隐含的时间属性才是关键。这是因为宅不只是居住空间,还是容纳媒介的容器空间。作为居住空间的宅是界,作为容器的空间是世。三岛由纪夫在《金阁寺》里为了形容它的美,采取了时间角度,把静止不动的金阁寺形容为「一艘渡过时间大海驶来的美丽的船」,其顶部的镀金铜凤凰和普通的在空间飞翔的鸟不同,牠「展开光灿灿的双翅,永远在时间中翱翔」。御宅的家是这样一艘船。
媒体喜欢呈现的御宅生活是极力偏向空间那一方的。她们拍摄宅人整理得一丝不苟的漫画、悉心排布的人偶、散放在各处的电子设备。这大概就是人们对于宅人的误会之起源。对于金阁寺也是一样。游人们从各地涌向日本京都北区的那个空间,或是用印有金阁寺的明信片和印刷品填充各地的空间。但如果没有《金阁寺》也就没有金阁寺。如果我们可以肆意活用日文的话,御宅生活就是统御住宅在海上航行的生活。
我知道为什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经常被用来抱怨。负面看待宅人生活的人只看见了空间上的封闭(以及它导致的种种实际上的不便与笨拙),无视宅人在时间上的穿越能力。然而真正的宅人又往往抗拒与时俱进,只是「与时俱进」恰恰正是时间上的封闭——将自己封闭在当下。(这也是为什么非宅很爱 The Future is Now 这句口号,因为它的重点在于 now 而非 future。)抗拒当下会反映在宅人的工作中。所以,御宅钢琴家 Glenn Gould 大体避开了钢琴家最爱的浪漫派曲目,御宅作曲家大泷詠一大体避开了一九六零年代之后的音乐,而他一度的音乐伙伴细野晴臣与时俱进,从七零年代开始,经历了摇滚、exotica、流行电子、ambient 诸风格后,于廿一世纪回归到四零年代的 boogie-woogie。封闭导致 timeless。
空间感受是直接的。相比之下,时间则抽象得多。宅人架空了空间(所以展示宅人居住的光怪陆离空间至为无聊),以便让感官能够聚焦在时间上。并不是宅人刻意选择了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只有宅人才能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一九九八年七月深夜,谜一般的动画《serial experiments lain》毫无征兆地开始放送。」
❧
本文系二零一八年十一月十日《一天世界》会员通讯(这里是通讯总目)。会员通讯是《一天世界》会员专享的福利之一,若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