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iOS 软件里,如果出现了链接,有两种打开方式,一是在软件内使用苹果提供的「Safari View Controller」或直接跳转到 Safari 浏览器打开,二是用自己开发的专有浏览器打开。
从用户体验和安全性的角度说,前一种做法更好。苹果对用户隐私一向比较重视,Safari 是她们设计的浏览器,在安全性和隐私性上较有保证。如果一个第三方软件用自己开发的专有浏览器,用户很难知道它有没有在做什么可疑的事情。
国内多数大型互联网公司都使用自己开发的专有浏览器,这当然是为了追踪并分析用户行为:谁点了什么链接,点开之后在哪个页面停留了多久,幹了些什么等等。这些数据对公司很有价值,但这种做法对用户没有好处。遗憾的是,无论是国内的互联网公司,还是相当一部分用户,都真心相信大部分中国人不在乎这种事,所以大家都在继续用自建的专有浏览器。
如果在 iOS 上点击链接后看到这排图标,就说明用了 Safari View Controller,否则就是自建专有浏览器(极端情况不论):
中国的网络审查和封锁机制驰名中外,大量外国网站无法访问。但哪怕在这个被严重阉割、已经不配称作「互联」网的网络内部,在完全没有审查和封锁机制干预的领域,中国互联网公司在「防止引流」「网络安全」和「用户体验」的名义下,通过自建的专有浏览器抑制链接。在她们看来,不把流量「免费送给」其它公司的产品,就是最大的正义。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基础用户体验——无障碍地访问互联网上的(哪怕是未被政府封锁的)页面,不管它来自哪家公司——被毫不犹豫地牺牲。在微信里无法访问淘宝链接,是其中最有名的案例,但绝非孤例。
如果第三方软件使用 Safari 打开链接,她们依然可以检测到哪些用户点了哪些链接,但无法知道妳在哪个页面停留了多久、幹了什么。这会令这些公司头疼,令运营人员皱眉,但我想不会有哪个用户感到不快。对于确实存在的恶意链接,Safari 本身有防范机制。虽然没有哪个防范机制可以完美保护技术能力欠缺的用户,但商业公司处于自身利益而封杀其它公司的链接的案例已经太多,我们没有必要再善意地相信她们有关网络安全的说辞。
链接是互联网的基础,正如活字印刷是书籍的基础。对链接的尊重也就是对读者权利的尊重。妳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向软件的开发者反馈,告诉她们妳在乎这个,建议她们改用 Safari 或 Safari View Controller 打开链接。妳也可以拒绝用第三方开发者的自建浏览器打开链接,而是选择拷贝链接后,手动用 Safari 打开。最后,妳当然也可以把这篇文章转给朋友,让她们明白两种链接打开方式的区别,并做出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