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音乐变成电视(我不是在说 MV)

下一代人怎么听音乐?

今日的三口之家,假设家里有唱机,或是任何能播放实体音乐媒介的设备(蓝光播放器、光驱、卡带机等)。当父母第一次向小朋友解释什么是唱机的时候,就要准备好在播放数字音乐时如何回答小朋友的问题:为什么明明没有播放唱片的动作,却也有音乐出来。这时,负责任的父母有必要向小孩说明来历。如果妳硬盘上有盗版音乐,就要告诉她这是盗版音乐。从互联网、到 Napster、到 iTunes 商店、到各种 P2P 盗版集散地、到 Spotify 这一串历史。

但更普遍的情况一定是家里没有任何能播放实体音乐媒介的设备。于是,小朋友会在一个音乐无限量供应的世界长大,就像自来水龙头、电台、或电视节目。曾经花了无数时间、汗水和金钱购买唱片的人或许会觉得这是一个至福的世界,但显然她们也不至于相信在这个世界里大家都会成为重度乐迷。(由于重度是相对于轻度而言,「大家都」和「重度」本来就是不相容的两个概念——必须是大家都轻度,重度的人才值得拿出来说。)音乐和所有东西一样,最终也会变成电视。这当然不是指 MV,而是说媒介阅读模式:在有限的认知带宽下,来自单一放送源的内容均匀流过。现在听到的是谁的歌?唱歌的是谁?并不重要。昨天晚上我听了一个什么歌来着,有很重的吉他和手鼓,感觉好好,还有那样的吗?啊对了,Spotify 懂我。找到了。好爽。真不知道以前的人怎么听音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