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化是技术公司的重要工作,无疑它对很多用户十分有益,但另一方面,本地化这一概念和一九九零年代以来的全球化趋势相悖,倒是和近几年的世界各地的本土主义情绪搭上了线。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 iOS 系统在版本 6 以前,无论繁体还是简体中文键盘,默认的引号均是中文引号(「」)。从 iOS 6 开始,简体中文键盘的默认引号变成了西洋引号(“ ”),需要长按引号键才会出现中文引号选项。显然,在苹果看来,iOS 6 之前的做法不符合本地化原则,因为简体中文最大用家的出版标准就是在中文里使用西洋引号。但是,从二零零八年左右开始,包括敝人在内的不少简体中文用户开始实践并推广中文引号(又称直角引号),可以说,如今中文引号在简体中文世界已经远比十年前普遍。这里是我收集的一些例子,有些是相当出人意外的,甚至还出现了在中国正规、横排、简体中文且非古典/国学出版物里使用中文引号的例子。但是,苹果毕竟还是提供了在简体输入法下打中文引号的选项,在选择了符合本地标准的默认值的同时,兼顾了不一样的人群需求。
可惜,事情并不总是这样。以 Netflix 为例,我最近才发现它的配音和字幕选项是有做本地化的。这两天《新世纪福音战士》入驻 Netflix,我在日本看到的版本只有日文配音,没有其它地区提供的英语配音音轨。字幕方面,日本的选项其实比较丰富,包括日文、英文、韩文、简体中文、以及葡萄牙文,但是却没有繁体中文。虽然不知道这是否主事者的考虑,但这和近年繁体中文在日本日渐衰亡,简体中文日益普遍的趋势是一致的。请朋友测试,发现台湾 Netflix 只有繁体而无简体字幕,也没有韩文和葡萄牙文。
翻译中的误读和错位是一种趣味,所以我想看英文配音的《新世纪福音战士》。但在 Netflix 看来,我必须住在英语地区才有这个权利。在无论肉身还是精神的流动性都大大增加的今天,这是一种很落后的假设。
或许有人要说 DVD 时代也是一样:住在日本的人是可以从海外邮购英语电影的 DVD,但理论上那些 DVD 是不对日本市场发售的。可是我们总以为互联网时代应该有进步,不是吗?
这些做法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但我不太确定如果为所有地区提供完全一样的配音和字幕选项,增加的成本(或许涉及字幕授权的地区限制)已经达到了 Netflix 无法承受的程度。我确定的是,这里的本地化在文化上开了倒车。这样的产品设计假定用户把方便置于一切之上,对异种文化没有兴趣,并且直接无视她们认定为「小众」的需求,这的确是我们熟悉的硅谷科技公司基因。
(当然,您可以认为我坚持在中文里用中文引号是一种本土主义。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不过超出了本文范畴。)
[更新]啁啾用户 @gaoluopei:
很多时候配音语言是跟发行协议挂钩的,就算在多个地方由同一个平台发行,发行协议也可能是分地区签的。
所以,锅不见得全由 Netflix 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