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对话重要,抄录如下(文字转为简体)。
同样的内容,文字十分钟内可以阅读完,录成 podcast 至少需听 30 分钟、拍成影片要看一小时,时间不知不觉中就被浪费掉了。
Jedi Lin:
大约 3~7% 人口遭遇读写障碍(dyslexia),估计约 20% 人口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困扰,可能需要三到十倍的文字阅读时间,甚至完全无法靠著文字阅读来理解(但是利用文字转语音的方式则可能可以吸收得不错)。有鉴于懒人包及影音流行,台湾的读写困扰人口比例或许更高。(链接)
从亲和力的角度观之,同时有多种替代内容会是最好的情况:擅长读文字的读文字,擅长聆听的聆听,擅长看图画的看图画。考量到每个人的需求与特征不同,生产内容的作者(不论是部落客、专栏作家、YouTuber 等)的最佳策略其实是同时经营不同型式的内容呈现,通吃。(链接)
说实话以前那种出版社用口头方式采访某某名人然后就写成一本书来卖,也是前述这种改变内容呈现模式的手法变形。能说善道的人不见得能写出通顺的字句篇章,那就让专业的来,没问题。(链接)
(按:亲和力即无障碍性,accessibility;部落客即博客作者。)
「让专业的来」这几个字有时会很可怕。一是付不起钱,二是在不稳定年代,专业人还是不是那么让付得起钱的人放心也是个问题。并非所有工作都像每分钟能打几个字那么容易测量,而现在我们可以说凡是可以测量的,机器要么已经做得更好,要么迟早能做得更好。更麻烦的是粗鄙无文之士常常对于事物无法测量的部分有意或无意视而不见,而大家也都相信所谓无法测量只是暂时的,一旦都能测量了生活会多么方便云云。或是乾脆把自己演化成 Homo measurable,可测人。比如,是什么样的情绪就听什么样的歌,然后双方皆大欢喜。殊不知,让人测不准是人类的终生志业。让妳那么容易猜到我就不是食神了。
总而言之,从亲和力角度出发把一份内容做成几种形态是极好的發心,只不过和「让专业的来」有点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