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名字的热香饼

二零二零第一餐,麦当劳早晨全餐。里面的两块 hotcakes,从小的认知里就叫「热香饼」,大概是来自香港的翻译。Hotcake 即美国人对 pancake 的称呼。后者港人音译作「班戟」,前者日人音译作 hotto keiki。我在各地打转,但看到两三层的橙黄色蓬松麵饼上放一块牛油,再浇上点糖浆,脑中第一反应还是热香饼。

小时候(九零年代)中国的麦当劳里有单独的热香饼卖。不是早晨全餐里配的那两块,而是单品,数量上增加一块。后来似乎从菜单中拿下了,有不少店甚至都不提供包含热香饼的那种早晨全餐。

热香饼本身在中国并不常见,若问我麦当劳之外哪里能吃到,一时也答不上来。或许这就是麦当劳取消单品热香饼的理由——「不合国人口味」。总之,对于九五年以后出生的国人,早晨全餐里的那两块饼可能没有名字。热香饼三个字在她们脑中也映射不到某种具体的食物上。

我自己并没有特别喜欢吃热香饼,但我喜欢这个概念:异国食物作为一种庶民日常存在于生活当中,并且我们有通行的字眼来描述它。这是一种文化传承。多年前,我还不知道中文的「沙士汽水」就是英文所谓 root beer,倒是 root beer 这个词令我神往,因为它虽然叫 beer,却不含酒精。直到有一天,我拎着一大瓶屈臣氏沙士去北京的美国朋友家里,他喝了一口说,这好像就是 root beer 啊。我在国外吃到 hotcake,心里也总是会想:这不是在中国麦当劳消失多年的热香饼吗?我喜欢能让我经常说出这个句式的国家,它和「汉堡不就是肉夹馍吗」的区别是本质性的。

(按:香港还有。台湾也有,叫松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