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 P2P

沙丘研究所在豆瓣发了一篇「中文互联网中『讨论』的死亡」(我在 Telegram 频道「澡堂随笔」看到了一份 Telegra.ph 上的防删备份),回应两点:

一、所谓高质量对话,或许在今日已经形成了。若讨论框架是阿伦特或其他前互联网时代的学者理论,那么不妨问问当年公共空间的高质量对话是什么样的。(原文引用的《人的境况》出版于一九五八年。)我想主要是通过印刷媒体进行:作家们通过稿件笔谈,或是杂志开头的读者投书。我可以想像这些对话的文字水平高于当下的互联网对话,但那主要是媒体编辑的功劳。但要说洞见的总量,恐怕今日多得多——哪怕只是因为对话总量多得多。事实上,各种洞见已经多到了很多人觉得少一点会更好的程度。

互联网确实凿开了民智。没错,很多人只是在反刍三、四手知识,但这些人以前无论几手知识都接触不到。像一九七零年代 Richard Dawkins 的「自私基因」说,的确在中国被大力曲解,但我还是觉得这样的社会比大部分人根本没听说过自私基因说的社会要好。从这个意义上说,今日公共空间的对话质量比阿伦特(1906–1975)的时代要高。

二、沙丘研究所说:

一篇公开发表的内容即便可以供所有用户浏览,但如果它结构性地避免了任何有效讨论的产生,这篇内容仍然不是「公共」的。这也是为什么当代传播学中一般认为,论坛、博客和留言板仍然是数字时代迄今为止最好的公共领域。很遗憾,我们已经见证了论坛与博客的衰落,而主流社交媒体的留言板早已被阉割到残缺不堪。

有效讨论的前提应该是 peer,也就是知识结构近似并且互相有一定了解的人群集合。这样的人聚集在一起,本身就拥有最好的技术平台,那就是语言。这也是为什么有时我们会后悔饭局上的聊天没能被录下,否则就是一期好播客。表演成分缺席所造成的自然感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饭局这个社会组织形态决定了参加的人基本上都是 peers。而网上社区聚起的人根本无法保证这一点,因为 peers 这一概念是反民主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反公共的。这或许也是大家觉得网上对话质量对话不高的原因。学者、媒体人、愿意仔细琢磨事的人期待的高质量对话是 P2P (peer-to-peer) 的对话,可是在网上 P 被抽象成一台电脑,没有人知道妳是不是真 p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