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天世界》播客开头的导语里有一句「精神和肉体上的强健」。特地拿出来说主要是因为计算设备糟蹋了我们的肉体,而这是一个和计算设备息息相关的节目。但近年来健身蔚为风尚,或许出于对羸弱文人刻板印象的厌恶,许多创作者都开始重视健康。吃好,睡好,练好,然后才能作好。
我经常留意健康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可惜目前观察到的是,运动习惯良好、身体强健的人,作品往往不太行。
这当然不是说身体不好的人作品往往就行。但是,有很多作品很行的人身体完全不行则是事实。比如,虽然服用药物并不一定能做出好作品,但很多伟大的音乐家都服用甚至滥用药物。比如 Miles Davis,比如 Albert Ayler。不是 because,是 despite。Despite 足以让人重新思考健康和作品的关系:妳认为身体是本钱,那为什么 Davis 身体那么糟的情况下还出了那么多好作品?无奈,如今的唯一价值观是「好的妳怎么不去学?」
比较有名的运动系大作家是三岛由纪夫和村上春树。村上一九八二年开始跑步,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那之后写出。三岛儿时体弱,大约一九五五年三十岁时开始健身,在那之前的《潮骚》《假面的告白》《禁色》《爱的饥渴》亦为名作。如果我们以他的健身为分界线,研究前后作品的区别,不知会不会有新的视角。
照理说,这两位似乎验证了好身体和好作品之间的关系。但村上和三岛健身都不那么纯粹,有明确的精神上的目的。如今的健身风则更单纯,更形而下。从最直接的「想要有人鱼线」,到「希望改善整体生活质量」。而这种单纯后面似乎隐藏着如下暗示:身体好了,作品质量自然会跟上。我见过不少反例。所谓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种话现在是不时兴了,但,认为肉体的发达、健康状况的改善可以直接催生好作品,这难道不是简单头脑得出的结论吗?
有人提出海明威。我的确知道有人学他打拳击。但海明威终身酗酒,身体能好到哪去?我想这里就是关键。那个年代人们普遍缺乏健康管理意识。价值在别处,牺牲一点健康又如何。如今?健康就是最大的价值。这似乎是老人最爱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