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牵着我的鼻子走

我对于这种反智实在是没有耐心。不,不是对一个乐评人反复呼吁大家「不要相信乐评人」这种卖乖行为没耐心。我完全相信这位(以及其它很多)作者是真的认为听音乐要靠「自己的耳朵」。但这就好比说育儿要散养,可是妳选择让她出生在哪个国家、哪个区,就已经是在替她决定人生。廿一世纪,除了深山中的求道者,大家的耳朵都是社会性的,不会完全是自己的。妳选择不信乐评人,可并不是妳在深山冥想,十张专辑就会插翅飞到面前。无论妳从什么渠道得知某首歌、某张唱片,那就是妳的「乐评」。她可能只说了一句这唱片不错,但妳对她这个人的综合认知就是真正的乐评。为什么她会喜欢这张。为什么她要特地向妳推荐这张。这是否符合妳对她品味的想像。思考这些问题不仅自然,而且健康。「你可以一边欣赏五条人,一边欣赏五月天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乐评人能够牵着你的鼻子走,」可是我想让乐评人牵着鼻子走,而且是复数的乐评人,尤其是死了的和过气的乐评人(真正过气的,不是自称过气的)。能够牵着读者的鼻子走,而不是仅仅让读者看完觉得收获了什么,是一种罕见的品质。

现在是后稀缺时代。乐评作为购物指南的经典功能已经退位。它不再是用完就丢的搜索引擎,而是千奇百怪的有色眼镜。或者说,各式各样的耳机和 EQ。我恨透了张爱玲笔下的某些传统中国生活,但由她写出来我只觉得向往。这就是最好的乐评人可能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