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铮谈当下华语文学:
第三个特点,我认为是没有讽刺调侃的作品,这个很耐人寻味,我们有过《围城》这样很经典的作品,为什么到了今天,在年轻人的作品里没看到讽刺和调侃?这跟他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以及阅读的趣味有没有关系?
从讲话录像里的弹幕看,有人把这归因于在中国写作的不自由:并非不想讽刺,而是不许讽刺,不敢讽刺。不过我近年的感觉是庶民写作——也就是发生在社交网络上的一切,无论文字、声音、还是影像——已经消化了整个社会全部的讽刺调侃份额,没有一点留给以写作为生的人了。作者也是读者。作者想写出自己爱读的东西。我不能代表别人,离写出我自己爱看的东西也差得远。但我越来越克制讽刺调侃的欲望,因为威权社会中的讽刺调侃和犬儒实在只是一线之差。
讽刺 in good faith 属于有希望的社会。
(点此读竖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