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三則

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李筱峰在五月七日《自由時報》撰文,主張若學者過身後藏書無處安放,可放在學校走廊、教室角落,刺激學生的閱讀慾。

太平洋對岸,由四月底開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學生以身體佔領人類學圖書館,抗議校方的撤館計劃。校方說是要將幾個院系屬下規模較小的圖書館改成閱讀室,然後將原有館藏集中移往較大的圖書館以節省開支。但學生指出人類學圖書館的藏書珍貴專門,且多年來已經爲館員所熟悉。搬遷不僅有可能造成藏書散失,還會破壞多年來館員和借書人圍繞這些藏書構建的連接關係。

另一邊廂,在符控流域乳齒象河岸,Robert McNees 翻出了幾年前一條不脛而走的啁啾,講自己偷偷爲八歲的女兒更換手電筒裏的電池,作爲對她熄燈後躲在被子裏打着電筒看書的默許和鼓勵。女兒現在十一歲了,書還是愛讀,但即時通訊軟件、Roblox 之類也開始搶奪注意力。這回 McNees 偷偷給她在 iPad 上裝了圖書館借閱軟件 Libby。這裏希望三、五年後 McNees 能繼續更新女兒的個人閱讀史。

知識之間的關係需要在空間裏視覺化、結構化顯現。這包括讀紙書時某個句子出現在紙面上的位置(左邊還是右邊的頁面,上半還是下半,是否在某張插圖的旁邊),書在生活空間裏的位置,以及和生活事件的聯繫等等。如果 McNees 夫婦不悄悄幫女兒的電筒換電池,可能她反而會對某一天入迷追讀小說時電筒突然沒電那一刻的段落留下深刻印象。學者生前藏書放到學校走廊自然比變成紙漿要好(當然也比變成完美的 PDF 要好),但有時甚至可以說結構和連接關係的散失就等同於書籍本身的散失。

點此讀豎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