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ea51WIN 在啁啾会馆回复我上个月的话「就像 modern 不是时间概念而是风格概念,『未来』也一样。中国已经是全球最接近 cashless 的国家,但这种 cashlessness 没有任何未来感。」
@dearmaxi 说「未来感的一种体现是陌生感,因为你在中国」,很有道理。不过还有种可能的理由:眼花缭乱的界面、臃肿的功能、繁复的操作等等都体现了一种「基于现有条件凑合」的创新思路,这与「未来」的气质背道而驰。当然也可能老外看这种 app 会联想到脏科幻的港式街巷,又成了陌生感之例。
陌生感可以是未来感。更准确地说,陌生感是未来感的元素之一,但并非充分条件。
陌生感并不一定和地理位置相关,它更多和妳活用(appropriate)异国文化的意愿有关。日本从来都是最有未来感的 locale。这和 William Gibson、Chris Marker 等人的外部凝视有关,但更和坂本龙一、村上春树等人「假装是外国人」然后反向凝视有关。Gibson 和 Marker 凝视日本,是因为在日本看到了一个陌生怪诞的自己。这个自己是日本人将外部文化误会、扭曲、变形、活用的结果。
活用,就是误用。(「活用」二字是日本公共语文里最常见的 cliché 之一,恐怕并非偶然?)
至于「脏科幻的港式街巷」,我们不要忘记香港和东京的脏乱与中国脏乱的区别。我们一定不能自以为是地因为 cyberpunk 作者活用了东方,就认为她们活用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