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已生

今天不鳥萬通讯群(Telegram 群)在讨论资讯平台根据 IP 地址针对性地推送内容的事。有人说不愿意被知乎看到真实 IP,因为:

国内做资讯的这些平台,似乎都会根据你的网路地址、地理定位、Cookies 等来决定给你推送哪些方面的内容。意思是他们认为所推荐的内容与你的定位、你可能的阶层、你可能的收入水平所相符。

当年 Mark Zuckerberg 说「隐私已死」,哗声一片。不知大家哗的是什么,对我来说,这话的问题不在于宣示其无视用户隐私的狂妄,而在于事实性的错误。隐私不是一种曾经活着,最近死掉的东西。恰恰相反,它是在无孔不入的泛媒介社会出现的新问题。

打开日本噪音艺术家 Merzbow 一九九四年的专辑《Venereology》,就会在内页找到他的联络地址。Merzbow 在一九八零年代是邮件艺术(mail art)的参与者,一群艺术家利用实体邮件互相交换作品,并重新混音创作,形成了一个地下艺术网络。由于《Venereology》是在美国的唱片厂牌出版,或许考虑到邮件艺术的传统,留一个交流管道,Merzbow 在内页印下了传真号码、个人主页以及住址。

在一九九零年代,半公众人物可以这样公开自己的住址。今天谁敢?Merzbow 是噪音艺术界的巨星,但噪音艺术是极小众的领域。或许在他看来,自己的名气远未到达会有疯狂乐迷上门骚扰的程度。但是在今天,毫无公众属性的普通用户,也开始关心如何隐藏自己的真实 IP 地址了。

隐私已死?不,它才刚刚诞生。

(妳可以用 VPN 或代理软件隐藏自己的真实 IP 地址。)

点此在《一分世界》收听本文语音版。(需要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