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辅具的互联网

蔡志浩

社群网站是社交辅具。不善或不爱社交也能建立人际连结。但是人的本质不会改变。亲自经营社群多少会有一致性。交给别人操作,表象与本质就常会错乱。

人们爱说互联网是工具。随着民权的发展和多样性社会的出现,辅具和工具的界限变得模糊了。

传统定义里,工具让我们做肉身做不到的事,例如把钉子敲进木头,辅具则是被迫使用,例如下肢瘫痪的人不坐轮椅无法行动,高度近视患者不戴眼镜什么都看不见等等。但显然,后两个例子也可以说是「做到了肉身原本做不到的事」。问题出在原本二字。「正常肉身」的概念发生了演化,没有人再能单方面垄断这个概念,把自己的身体视为唯一的正常肉身。

但这并不是说公共意义上的正常肉身概念不存在。从 Andrew Solomon 的《Far from the Tree》里我们知道,很多聋人并不想学习唇读以便和听力正常的人沟通,对她们而言,手语才是自己的第一语言。但这并不能改变世界上大部分电影院放映时不配备手语翻译的事实。

在这个公共的正常肉身概念里包含了「能够顺利地进行社交活动」这层意思,也就是所谓的现充(来自日语,意为在现实世界过得很充实丰富的人)。蔡先生的意思是在现实世界不充实的人要靠社交网站这个辅具来补足,但我认为社交网络对于所有人都是辅具。我们是一群残障人士在 Facebook、新浪微博、知乎上交流。这种残障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蔡先生所说的「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则是技术的力量所造成的残障,在让我们可以和千里之外的人社交的同时,把社交带宽降到了最低(大部分的线上社交是文字社交,哪怕今天),或是用调变后的现实来进行社交(美图软件、抖音、SnapChat 上打字加花)。

有点像坐轮椅出门的人,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她的腿有残疾。辅具在增强肉身的同时,对残障做出了确认。但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社交网络对于社交残障的确认。在实体空间,行动不便的人士会被给予方便。但在网上,所有人都坐着轮椅。或许唯一能做的,就是互相给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