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大部分事情的观点都和主流不同。随着年龄增长,比较愉快的一件事就是可以看到各种人事物被重新评价。Steven Sinofsky 这篇「Bicycle for the Mind」让我想到:什么时候轮到乔布斯?
乔布斯对于人类的贡献已经盖棺定论,不可磨灭。但我的疑点恰恰就在于这句 bicycle for the mind。
据 Sinofsky 文,乔布斯早在一九八零年就把个人电脑比作「大脑的自行车」。推举这句话的人很多,但我不太确定人们对它的理解是否一致。这个比喻来自《科学美国人》杂志的一篇文章。作者对比了人和若干种动物和交通工具的运动效率,结论是骑自行车的人效率最高:每克重量每公里仅耗费大约 0.15 卡路里。如文中图表所示(这里可以看到),这一效率不仅高于所有动物,也高于汽车和飞机——虽然速度上自行车无法和机动交通工具相比。换句话说,所谓大脑的自行车并不只是说电脑作为工具扩展了肉身机能,而是说它以最经济的方式扩展了肉身机能。在简体中文世界,「自行车」的译法已经约定俗成,但我们当然都知道 bicycle 并不是自动行驶的。或许台湾的「脚踏车」一词更加合适:和汽车不同,在使用自行车这件工具时,人的肉身依然要负担相当程度的劳作。
从这个意义上去考察乔布斯为电脑所做的事,就会得到新的视角。在一九八零年,只有会编程的人才能用电脑,这被乔布斯视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九八四年,苹果在他的领导下通过 Mac 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是目前为止电脑史的标准叙述,但不是唯一的一套。Alan Kay 这位在智识上哺育了乔布斯和苹果的电脑先驱,对于一九八四年以降的电脑史并不满意。本站的长期读者对此应该并不陌生。
如果我对于大脑脚踏车的理解和乔布斯一致,那么就要问问为何信奉此道者会觉得让不会编程的人也能用上电脑是一件好事(除了对于卖电脑的人以外)。二零一一年,Stanislav 在「为什么 HyperCard 必须死?」里已经问了这个问题。他写道(链接来自原文):
HyperCard 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回声。在那个世界里,「用电脑」和「编程」的界线模糊到近乎消失不见。个人电脑在那里不仅仅是一台昂贵的可视电话,而是一台大脑放大器。苹果用高墙围封的美丽花园在那个世界里是没有地位的……乔布斯把苹果引回了最初的理想:把个人电脑做成消费型家电,一个强行维系着非常传统的卖家/买家关系的黑箱。
据闻乔布斯曾说他想把个人电脑做成「大脑的脚踏车」。但他卖给我们的其实是一辆(相当舒适的)火车。和所有火车一样,它只能驶向铺好了路轨的地方,要去别的地方就先得有大量的劳力和汗水付出(而且这些劳力最好还是从 Cupertino 找)。
这些观点在今天应该不难理解,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不过乔布斯的电脑观里还有另外一些基本立论在今天变得不那么理所当然。例如「当每人都拥有一台电脑时就会出现非常特别的东西」,这在 99% 的人都只会嘲笑「一人一电脑」的时代显得超前,但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再不假思索地对那「非常特别的东西」给予纯然正面的理解。无论从精英主义立场还是 Dynamicland 的立场出发,都是如此。这里的问题并非「一人一电脑」本身,而是「电脑应该是什么」。这也是 Alan Kay 几十年来关心的问题。他和乔布斯都认为电脑应该是广义的书写工具,但乔布斯对于书写的理解非常保守。这种保守在多大程度上促成了苹果的商业成功?而是否只有当 Kay 的理想实现了之后,电脑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脑脚踏车?
现在翻案为时尚早。在「人人自己编程」和「App Store 里总有一款适合妳」这两极之间有很多复杂的状况和因素,并不是非此即彼。此外,Mac 在今天也确实依旧是程序员爱用的工具——虽然她们也会承认上面那个火车的比喻相当准确。但我想现在就应该开始重新思考乔布斯和苹果:不只思考他们为人类带来了什么,也思考他们虽然暗示了、但未能交付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朝着那被暗示的方向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