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境,无意义

Alan Kay 在 Hacker News 和众人有一串关于电脑本体论层面的讨论。Kay 问大家能否不要从如何传递数据的角度思考,而是如何传递「意义」:

如果「数据」原本就不是什么好概念呢?不自带解释器的「数据」能算是什么呢?(把「数据」传送到某地时,如何保证原意能够传达?)

richhickey 指出数据是个古老的根本性概念,而不自带解释器的数据恰恰可以有多种解释。例如他说我们看到用户名叫 alankay1 的人在发言,此人可能是 Alan Kay 本人,也可能不是。

Kay 回应

重点在于妳能为某个句子找到解释器,并能够就此提问,但两者依然是分离的。重要的协商我们不会发电报,而是派大使去谈。

这是从抽象层面在讨论我在「不转截图的理由」里涉及的问题。例如 @andersonw0206 在啁啾会馆的回应

我仍然认为截图是一无是处的,因为聊天对话不是 published,它的诠释空间太大,主体完全失去了对它的控制,但姓名却直接指向了具体个人。相反,「我听 XX 说」这样的引用形式仍然保留了作者权利,毕竟意思不取决于作者而取决于读者所处的话语圈。

或是 @xhacker 所说的

截图能包含超出纯文本的信息,比如截图里的图片、来源、作者头像、多少人赞……我理想中的社交网络每条消息都是富文本的,可以包含图片、音频、视频、带格式的文本……这样截图也就没必要了。

在这里,超出纯文本的信息(meta data)就大致可以对应——当然区别还是很大——Kay 说的解释器。在 Kay 眼中,链接现在的样子当然也不是大使,最多是一个高级点的快递单号。而截图则是貌似先进、实则失真的电报。

为免有人觉得 Kay 是一个光说不练的人(我不愿相信天下有如此无知且自大者,但我也知道天下之大),请读 Smalltalk 的维基百科页。

Kay (同一 Hacker News 讨论串):

……我提过一个例子:之前曾经救出过一个一九七八年的 Smalltalk 镜像文件(从 Xerox 扔掉的磁盘上),很容易就跑起来了,因为它当年就做好了「永续存在」的虚拟化。这又是一个「尝试思考规模化」——此处是时间上的规模化——的例子……当时我们的想法是可以在软件里造一台普世化的电脑,其体积比任何用它做出来的媒体文件都要小,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