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4.30

熟悉我的读者朋友知道我非常反对看本国电影时开字幕,我一直认为这是长期看字幕版外语电影导致听觉敏锐度下降的后果。(配音 vs. 字幕听觉阉割。)最近美国人 Jason Kottke 在啁啾会馆做了个小调查,发现美国人看英语电影开字幕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了。

这的确非常有趣,而且和目前社会的某种范式转换相关。来看看美国人看英语片为什么开字幕。

  • 只能在需要静音的环境下看片,通常是深夜怕吵到家人。不开字幕就没法看了。例如这位
  • 经常在嘈杂的环境看片,同样,不开字幕没法看。比如这位说自己在电视上看片时旁边总有家人在 iPad 上看片。又比如习惯了健身时看片。
  • 混音有问题,导致对话被音乐和音效淹没,听不清楚。
  • 口音重,不开字幕听不懂。比如这位

其中最后一条是文化熔炉美国的独特情况(虽然大部分看英语片的中国人都应该感同身受),不过当然世界各地都慢慢变成熔炉了。

关于另外几条,我要问:

  • 为什么深夜看片不能戴耳机?
  • 为什么妳认为家人聚在一起用自己电子设备上的声音互相干扰这件事没有问题?
  • 健身时看片会不会影响健身效果?
  • 混音有问题难道不是混音师的失职?

我知道期待所有人都追求理想的视听环境是一种天真,而且在各种不尽如人意的语境下看、听、读各种东西不仅是我们当下的事实,也是一种朝向未来的范式。这个范式简单而言就是 accessibility 的胜利。内容要在各种场合——无论多么恶劣的场合——保持 accessible,要对各种各样的人 accessible。这是人权,但并不总是人权。比如这位老兄说看片时就是爱嚼薯片,不开字幕听不清对白,一百多人为之点赞,我点去你妈的。

难怪长期住在日本的美国人 Craig Mod 热爱字幕:日本电视节目都有字幕,对于「他那样的人」非常方便——当然,对于像我这样的中国人也很方便。日本,我们不要忘记,是一个极度强调「温柔」(優しい)的国家。这个温柔就是 accessible。

但日本并不总是这样的。我认为温柔是一个与平成时代(1989–2019)紧密联系的特质,而平成三十年也就是互联网崛起的三十年。互联网让很多人第一次认识到 accessibility 的重要。

再见,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