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萨朗波》,[法]福楼拜,何友齐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二〇〇二
优秀历史小说是对历史爱好者的犒赏。中国读者比较悲催,几乎看不到像样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算一个?)。作协指不上,但可以考虑中国以外的世界。不过,对读者来说也有一门槛:事先熟悉相对陌生的历史文化。
福楼拜这部以两次布匿战争中间「雇佣兵之乱」为背景的小说,即使对于欧洲读者,也有不低的门槛。可能部分由于这个原因,《萨朗波》问世之初,就有不少文学爱好者读罢破口大骂,包括著名的圣伯夫。另外的原因,大概在于《萨朗波》和福氏其他作品,(表面上)看起来也太不一样了。语言大师福楼拜以文字洗练、准确、克制名世,是现代派文学无法绕开的灯塔,然而将这文字施于古典时代的迦太基,却开出意想不到的妖艳奇葩。
一般的文学爱好者也许难以理解,历史读者却能对福楼拜的野心悠然心会:他是要用文字重建那个被罗马人从地表抹去还撒了盐的迦太基,而他的努力与野心相比毫不逊色:海量的细节从历史著作(生活在布匿战争时代的希腊史家波利比乌斯留下了详细的记录,The Histories, Book I, Polybius, translated by W.R. Paton, Harvard 1922。中译只有节译本,「雇佣兵之乱」不幸被删掉了)、考古记录和现场调查中提取出来,凝铸成一帧无比高清的两千三百年前的时空切片。
关于译本:原著本身的难度可能导致了难有理想译本。中译本有三,粗略比较感觉何译略胜一筹。
二、「亚历山大三部曲」:《天堂之火》《波斯少年》《葬礼竞技会》,[英]玛丽·瑞瑙特,郑远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二〇一五
关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历史著作其实已经不乏优秀作品,但是文学创作和阅读都更像一种「出神」或「附体」的过程,如果过程顺利,姿势正确,可能体会到难以言喻的满足感。在这套三部曲里,Mary Renault 的个人身份意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同性恋者的身份理解和认同亚历山大大帝——这么说可能引起误会,但其实作者并没有跑偏。我想,她成功地进入了亚历山大的灵魂。再加上作者出色的文字功力,以及优秀译者的贡献,使我阅读这部作品的享受感非常强烈,做到了不忍释卷,不忍读完。
三、Memoirs of Hadrian, Marguerite Yourcenar, translated by Grace Frick, FSG Classics 2005
尤瑟纳尔优美的文笔让阅读体验良有保障,扎实的知识准备也堪能提供令人信服的历史细节,不过她强烈的个人风格还是让我不停的出戏。我心目中的哈德良,即使是在垂暮之年,也和尤瑟纳尔以及她的爱人、英译者 Grace Frick 于文字中流露出的自我,相去甚远。
关于译本:基于跟作者的特殊关系,Frick 译本被公认为权威译本。中译本不合格。
四、Archaic and Classical Greek Art, Robin Osborne, Oxford 1998
五、Greece in the Making 1200–497BC, Robin Osborne, Routledge 2009
六、Early Greece, Oswyn Murray, Harvard 1993
以上三部出自两位英国古典学名家,学问很好,开卷大有收获。五、六两书同一题材,内容和方法颇有区别。Osborne 更多基于考古展开论述,叙述理性、简洁,教科书体例(本身就是教科书),Murray 则更为综合,跨学科方法,神话、文献、考古、语言学、人类学、文化研究,不一而足,写法生动而渊博。两人分别出身剑桥、牛津,Murray 年长 Osborne 一两代。学术潮流三十年河东河西,吃瓜群众看看就好。
关于译本:四有优秀中译,六有糟糕中译,来自某「长江学者」,莫名惊诧。
七、《巴利藏·小部·经集》,郭良鋆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一
《经集》出自巴利经藏的《小部》,是补遗性质的辑录,北传系统(四部阿含)没有对应的部门。《经集》收入了许多可能是佛教最早期的经文,中译本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南传系统的佛教经典,近年来陆续有国内学者译成中文,是读者之幸运。早期经典古朴清新,现代学者的翻译也使跨语言传播的损耗有所减少,可能令我们更接近智者教诲的原貌。有些段落直令人想起泰戈尔的句子,比如这段:
在这世上,人生无归属,不可知,烦恼而短促,充满痛苦。
没有办法能使生者免于死,到了老年,便是死亡,这是众生的规律。
正如成熟的果子面临掉落的危险,出生的人始终面临死亡的危险。
正如陶工制作的陶器,最终总要破碎,人生也是如此。
八、《天人诞生图研究》,[日]吉村怜,卞立强译,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九
关于天人诞生图像的有趣研究,读后受益不浅。之后再去看北朝石窟,会多一种不同的眼光。
九、Naming Nature: The Clash Between Instinct and Science, Carol Kaesuk Yoon, W.W. Norton & Company 2009
关于类型学和生物分类历史的科普书,一个意想不到的额外收获是:似乎可以作为关于「名」和「相」讨论的某种参考。
十、《战争改变历史:1500 年以来的军事技术、战争和历史进程》,[美]马克斯·布特,石祥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二〇一一
关于战争和战役的叙述,可能因为来自专业学者,读起来尤为引人入胜。也有不少启发性的讨论。
❧
延伸阅读: